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當劇場、民眾與文化行動被連結起來時,我們面臨了三項提問。首先,民眾是誰?而後,劇場知識人與民眾的對待。最後,這樣的劇場能生產什麼呢? 民眾是誰?基本上,可以被劃為兩種狀態。一種涉及法國哲學家傅柯所言的「被當代資本與國家的神經系統所征服或安撫的民眾,到底如何抵抗的問題。」那麼,自外於這控制體系下,具備階級對抗位置的稱作「諸眾」(multitude)的民眾,又如何在劇場中,尋找文化行動的抵抗呢?舉例而言,在一個資源豐富的社區與在備受空汙脅迫下的台西村農民,展開庶民戲劇工作坊與表演,就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經歷。但,即便是後者,在失喪左眼的台灣社會,仍然很難是一種劇場所帶動的文化覺醒。更多的是底層農民的登台,在大眾傳媒中成為一股另類的風潮,驅動社會開展環境運動是階級運動的討論。 這時,滋生了階級處境的思考與實踐方案。並也進一步驅動我們展開田野調查的「蹲點」。我們總是透過「蹲點」,在實際的作為中,開展從自我到他者的參與式觀察。當這樣的作為漸漸讓隔閡消彌,並產生親近的關係時,他者的故事便形成彼此共同的故事。這時,我們開始思考,如何以劇場作為文化行動的可能性。故事,是在這樣的情境下,由說故事的民眾親自搬上表現的空間,稱做舞台。 所以,這樣的劇場能生產什麼呢?它能帶來「革命的預演」嗎?或者,較為真實的情境,就是創造「對話」的場域?可以說,在「後革命」年代,雖然革命顯得那般不入當代的鏡頭;然而,幽靈卻因此意欲表現徘徊不去的無所不在。然則,劇場的瞬間表現,並無法容下任何革命的教條。這無論在一個社會或團體的內部如此,就跨越區域所形成的團體而言,應該更是如此。在「革命」與「對話」的辯證中,兩者無法僅取其一而能生產進步的左翼劇場,這也形成亞洲民眾劇場在創造共同場域時,值得參照的核心價值。
推薦文 自序:觀眾,如何站起來? 輯一 劇場 民眾 亞洲連結 每個人的身體裡都有第三世界 劇場,亞際作為交流的向度 東亞民眾戲劇的另類視野 冷戰風雲下的客家運動 帳篷劇是想像力的避難所 在東亞核心現場移動的舞踏──魂之結 誰是說故事的人──跨越邊界的《鏡花轉》 揭開新南向文化的帝國面紗 來自南方的劇場──與泰國民眾戲劇的重逢 魔幻寫實的瞬間──拉丁美洲攝影展 輯二 劇場,改造世界的文化想像 劇場能改造世界嗎?──亞際民眾戲劇的反思 劇場、社區共同體與變身──兩種劇場、民眾與社區 劇場,革命與對話──探查「被壓迫者劇場」 劇場作為看見彼此的場域──《亞瑟,不一樣》與《歐菲斯星球》 1895,火燒庄──怎樣的抉擇? 身體革命:新工人劇場 血與汗──《我的詩篇》,紀錄電影與詩歌的對話 反戰,2003──街頭行動劇 一個劇作家的誕生與死滅 《明白歌》──敘事、說唱與民眾參與劇場 輯三 劇場作為文化行動 文化行動的入徑──從「回到里山」到「返鄉的進擊」 返鄉的進擊──在台西村的文化行動 回到里山的文化行動──從美濃到大地藝術祭 劇場,以文化行動現身 說出故事的人 變身的哪吒──寫給囚禁中的非行少年 在文學、思想與行動中──悼映真老師 輯四 劇場與文化生產 在後現代的避走中反抗 近身的虛構或真相──夜長夢多 《夜半鼓聲》敲響的是什麼? 儀式、夢境與救贖的危機──〈美國 民主〉的美學聯想 劇場與作家的思想對話──關於《另一件差事》 漢生海賊王 輯五 轉身 前行 轉身──寫給母親 父親的舊鞋 撿骨 血液的旅途 〈來甦〉的山路上,送你遠行 ──追思陳映真先生 在右外野的草叢中──1970 後記
作者簡介 鍾喬 *1956年出生於台灣台中,原籍苗栗三義客家人。17歲,就讀台中一中時,開始寫詩。1980年代初期,研讀戲劇研究所階段,受教於姚一葦老師,並因初識陳映真先生,在他的介紹下進入<夏潮雜誌>與蘇慶黎一起工作,建構左翼國際觀與藝術觀。1986年,在投身底層寫作的年代,進入<人間雜誌>工作,連結藝術勞作與庶民生活對等的視線。1989年,從亞洲第三世界出發,展開民眾戲劇的文化行動,1996年組合<差事劇團>,巡演兩岸及亞洲各國,進行民眾戲劇的串聯。 *2017年台北市第21屆文化獎得獎人。 *第一屆與第二屆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董事。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