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子书】跨越世紀的信號:書信裡的台灣史(17-20世紀)
|
|
|
|
|
|
|
|
|
|
|
|
|
|
|
|
|
|
|
|
|
史料是通往真相的唯一道路
歷史研究解讀過去,定義我們是誰。現今在尋找自我認同的路上,台灣史寫作再次進入繁盛時期。貓頭鷹出版特別與中研院台史所張隆志老師合作【島嶼新台誌】系列,以一冊一史料,如書信、照片、地圖、公牘文書等,延攬新生代史家共同詮釋島嶼的新歷史。
本系列第一冊選用「書信」為題,從荷蘭時代到國民政府來台,重新詮釋八個歷史片段。「書信」是過去人與人之間往來的重要媒介,既承載事件、記述當時局勢,更埋藏個人情感、認知與思想。舉例來說,從荷蘭長官的書信,從荷蘭長官的書信,重探近代初期北臺灣的族群活動,一探冰冷大王的神祕領域與淡水地區的禁忌之山。葉榮鐘寫給妻子的溫暖家書,反映日本時代追求民主之路是如何地艱辛曲折。兩張寄自菲律賓的戰時明信片,講述這些「為了國家」前往南方的台籍日本兵的戰時經驗,最後這些明信片也成了他們給家人的遺言。柯旗化是臺灣50年來最暢銷文法書《新英文文法》的作者,深處獄中,僅能收到孩子用注音符號寫來的家書,正是記錄白色恐怖時期拆散無數家庭的例證。
本書的八段歷史,是個人的小歷史,也是描繪大時代的吉光片羽。這些留給後人的史料,不僅傳遞各時代的信號,更是一段段生動且充滿人味的台灣故事。基於此,我們希望能更正視史料的價值,以史料為憑,重新解讀臺灣史。書末特別收錄「史料解析與歷史寫作」單元,介紹各時代重要或遺珠史料,以及分析如何運用史料撰寫歷史,供歷史愛好者運用搜查史料和書寫歷史之用。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翁佳音審定
◎「說書 Speaking of Books」創辦人陳建守、「故事」網站創辦人涂豐恩專文推薦
◎好評推薦
過往今來事情發生之後常只能藉現場遺址、留存物件、文字紀錄、圖像、影音、口傳等來保存歷史,文字紀錄常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史料,文獻史料有公私文書之別,近年來私文書的日記蔚為新史料的風潮,人與人互通訊息的書信也是重要的史料,甚至會看到比較特別的歷史面貌。
本書所收八封信跨越三個世紀,涵蓋荷蘭時代的商務通信,Formosa king(鄭經)的外交信件,清帝國滿大人間的來往書函,清日政權交替時的劉家書信,有考察旅行中的船中信,以及臺人為聖戰遠赴南洋的平安家書,有「大人物」之間的私函卻決定臺灣大歷史的函電,更有在大監獄島女兒寫給在小監獄島父親的短信,這些書信的時空背景人物情境有別,也都各具特色,透過新一代的年輕臺灣史研究者的解讀闡述,呈現了寬廣的歷史脈絡,又有細緻的歷史內涵。
私文書的意義在於人人皆有歷史,看完這八封信所蘊含的臺灣史,讀者應該試著從身邊去發掘「第九封信」,或許那封信的字裡行間同樣會帶出精采的臺灣史。
──戴寶村(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退休教授/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祕書長)
作者簡介
張隆志
本書系主編。台灣大學歷史系學士、碩士,美國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兼副所長。曾任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主任,台灣師範大學及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兼任副教授。並擔任英國牛津大學台灣漢學講座,以及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台灣研究講座。研究領域為台灣社會文化史、族群關係史,比較殖民史,史學史及公眾歷史學。已出版專書《族群關係與鄉村台灣》,以及中英日文學術論文多篇。
林逸帆
高雄前鎮、燕巢人。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博士候選人。享受著北高一日生活圈、學習著如何吃的歷史工作者。
石文誠
出生於臺中清水,移居臺南超過十年。目前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究組工作。博物館的研究員除了做研究寫文章外,還要擔任展覽策展的工作、文物的蒐藏,以及協助歷史教育推廣。因此,博物館的歷史學必須要與當代的社會有所連結、參與及回應社會的需求,歡迎大家來臺史博!
鄭螢憶
一個熱愛鄉土的雲林縣北港人,目前任職於東吳大學歷史系。學術專長為清代台灣族群史、歷史人類學、台灣民間信仰,曾發表關於清代熟番身分與番界邊區相關的數篇論文。長期關注台灣平埔族群身分認同、番界邊區多族群互動的歷史。相較於在圖書館讀檔案,更熱愛從田野現場思考台灣多重歷史疊加的過程。
蘇峯楠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究人員。是個只要吃到正統府城碗粿(再配個魚羹),就能深刻感受到滿滿生存意志的臺南人。
莊勝全
屏東新園人。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博士,曾任東吳大學歷史系兼任助理教授,現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
研究領域為臺灣文化史、報刊媒體史、知識社會史。
著有《萬文遥寄海一方:淸帝國對臺灣的書寫與認識》與《「小的」台灣史》(合著),及學術論文、翻譯與書評十餘篇。
陳柏棕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博士生。著有碩士論文〈血旗揚帆:臺灣海軍特別志願兵的從軍始末(1943-1945)〉,另有《軍艦旗下:臺灣海軍特別志願兵(1943-1945)》、《護國丸:被遺忘的二戰臺籍海軍史》等論著。目前研究興趣為歷史記憶、口述歷史等課題。
曾獻緯
南投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主要研究領域為臺灣經濟史。著有《戰後臺灣農業科學化的推手:以農業推廣體系為中心(1945-1965)》。目前研究興趣是臺灣農業的過去與現在。
黃仁姿
屏東人。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博士,曾任教於台北科技大學、政治大學,現為政治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農業史、政治史。著有《國民黨政權與地方菁英:1950年代的農會改組》。
目錄列表:YN9001 編輯室報告 《島嶼新台誌》總序/張隆志 好評推薦/戴寶村 【推薦文】八個歷史場景,三百年的臺灣島史/陳建守 【推薦文】信件即訊息/涂豐恩 (非導讀)給本書讀者們的一封信 【第一章】里族河的冰冷大王──尋覓臺灣早期史的另一面貌/林逸帆 【第二章】誰主沉浮?──一六六一至一六八三年間的臺灣/石文誠 【第三章】藍鼎元的預言書──番界內外的流動人群與社會/鄭螢憶 【第四章】跨世紀的熾熱──一八九五年捲入世界浪潮的臺灣/蘇峯楠 【第五章】飄洋過海爭權利──政治社會運動的榮衰與分化/莊勝全 【第六章】菲島來信──臺灣人在菲律賓群島的戰爭經驗/陳柏棕 【第七章】振衰起「幣」改土地──國民黨統治初期的經濟策略/曾獻緯 【第八章】臺灣,一座監獄的身世──從白色恐佈到刑法一〇〇條/黃仁姿 【附錄】歷史寫作與史料解析 參考文獻 圖片來源 索引
|
|
|
|
|
|
|
|
|
|
|
|
購買電子書注意事項:
1. 此電子書閱讀服務配套由台灣「Readmoo讀墨電子書」提供。
2. 電子書為虛擬商品,無實體物品,格式為流動版面EPUB,適合用 mooInk電子閱讀器、手機、平板及電腦閱讀。
3. 訂單確認交易成功後,將以電子郵件寄送「電子書兌換碼」,您亦可於城邦閱讀花園網路書店「會員專區」查詢。
4. 憑電子書兌換碼可於「Readmoo讀墨電子書」兌換該本電子書。請前往「Readmoo讀墨電子書」專屬頁面,註冊成為會員并依循頁面顯示的流程進行兌換。
兌換網址:https://readmoo.com/redeem
5. 電子書兌換碼不限本人使用,惟僅限使用一次,並僅適用於 「Readmoo讀墨電子書」。
6. 購買后不得辦理退貨,也無法退費。
7. 更多電子書相關資訊及常見問題請參考客服中心。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