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德勒茲哲學脫離不了多元的現代藝術。回顧他的著作,可以立即看到,不僅持續注解十七(斯賓諾莎與萊布尼茲)到二十世紀的哲學(康德、柏格森與尼采),而且投注大部分時間分析文學、音樂和戲劇、繪畫和電影。顯然文學、音樂、繪畫和電影是四個主要研究對象。 德勒茲藝術理論由三種視野組成,貫穿在他前、中與後期著作:現代藝術、單義性(l’univocité)哲學與先驗(transcendantal)哲學的爭端、互文性(l’intertextualité)。他的藝術理論問題之處理都是跨越單一著作的。在這樣的情形下,出現一些特別現象:例如前、中與後期的著作之間某些概念突然不再使用,有些觀點在某階段修正了,有些問題貫穿其間始終討論著,有些概念不斷變化著,以及有些只在中間出現,乃至有些藝術家或哲學家始終離不開德勒茲的眼睛等等。 然而什麼是作品、什麼是藝術、什麼是藝術家,一直是德勒茲藝術理論不斷提問的問題。對德勒茲而言,除了現代藝術這個重點之外,整個生涯對單義性哲學的評閱從未中斷,對斯賓諾莎、萊布尼茲、尼采三位單義性哲學家,德勒茲的眼睛始終沒有離開過,尤其是幾個核心思考點,對作品、藝術、藝術家觀念,乃至對互文性操作影響巨大:斯賓諾莎的單義性、萊布尼茲的非共同可能性與尼采的永恆輪迴。這些觀點正是進入他的藝術理論必須知道的。
引論 第一章 非人稱書寫 第二章 圖表與繪畫史反思 第三章《普魯斯特與符號》的藝術理論 第四章 音樂論 壹、雙重的音樂系譜 貳、音樂橫跨性 參、迭奏 第五章 電影論 壹、電影系譜:電影與哲學 貳、電影論的存有學特徵:推翻十九世紀的藝術哲學公設 參、電影分析:國家與意識形態 第六章 時間議題與藝術理論 第七章 概念變形與意圖:「圖表」變形術 第八章 德勒茲與康德 壹、藝術家、作品與庇護論 貳、品味判斷作為一種先驗發生論 第九章 德勒茲與尼采 壹、權力意志與生命科學 貳、永恆輪迴 第十章《皺褶:莱布尼茲與巴洛克》的影像化:互文性的藝術理論與影像解構 第十一章 德勒茲與班雅明:只有讓歷史衰落的作品才堪稱為藝術作品 略語 引用書目 附錄:德勒茲主要著作與出版
作者簡介 陳瑞文 巴黎國立高等裝飾藝術學院(ENSAD)空間藝術畢業,巴黎第一大學美學碩士、藝術學博士。現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教授,曾任高雄師大美術學系系主任、藝術學院院長。著有:《美學革命與當代徵候評述》(北美館,2002)、《阿多諾美學論:雙重的作品政治》(五南,2010)。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