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聖嚴法師教默照禪(大字版)
|
|
Master Sheng Yen on Silent Illumination Practice |
|
|
|
|
|
|
|
|
|
|
|
|
|
|
|
|
|
|
|
|
☆ 默默忘言.昭昭現前
默照禪,為身處世間紛擾的大眾,提供了一個究竟的出路。
本書是聖嚴法師多年來傳授默照禪法的精華,為當代講授默照禪最嚴謹、完整的著作。尤其開示的部分相當精彩,可見聖嚴法師接引禪眾之善巧,運用禪法之靈活。
初學或對默照禪法有興趣者,這是最完整的讀本。已有禪修經驗的讀者,時時重溫祖師語錄和法師精妙的講解,更能在解惑與陪伴中,引領您精進修行。
願讀者得到清朗與寧靜,直至本地風光。
☆ 聖嚴法師教默照禪
# 默照禪的修行方法與階段、關鍵與問題
# 禪修之真實情境的回應
# 日常生活中的默照
# 長蘆宗賾〈坐禪儀〉講要
#《宏智禪師廣錄》、〈坐禪箴〉講要 |
|
|
|
|
|
|
|
|
|
|
|
|
|
|
目錄
編者誌
推薦序(楊蓓)
第一篇 默照禪法
壹、默照禪的旨趣
──照見本來面目,體現本地風光
一、什麼是「本來面目」?
二、何謂「本地風光」?
貳、修行默照禪法
一、方法
二、態度
三、要領
四、默照禪與次第禪觀的同異
參、步上修行之道
一、基本觀念
二、增上(四種基礎條件)
三、保任(四種輔助法門)
四、長養
第二篇 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第一天晚上〈報到日〉:放鬆放下,準備用功
一、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
二、保持新鮮的感覺
三、只在當下
第二天早上:默照的基礎觀念與方法
一、觀念與方法並行
二、何謂默照?
三、以五停心、四念住為基礎
四、體驗呼吸,珍惜生命
第二天晚上:超越對立,有無雙泯
一、不受影響,隨時回到方法
二、不思善,不思惡
三、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四、念念繫在方上法
第三天早上:隨息法與只管打坐
一、改變偏差即是修行
二、只管打坐
三、隨息觀
第三天晚上:真正的修行是心中無事
一、選佛場
二、不觸事而知,不對緣而照
第四天早上:心無所求,安住在當下
一、無所求的態度
二、放下執著,放下煩惱
三、好好把握現在
四、身心都在打坐
第四天晚上: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一、天地萬物皆在說法
二、以智慧處理事,以慈悲對待人
三、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第五天早上:開悟與默照禪法
一、何謂開悟?
二、「無我」的觀念最重要
第五天晚上:集中心、統一心、無心
一、放捨諸相,休息萬事
二、統一心的三種境界
三、放捨一切,便是悟境現前
第六天早上: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一、心中無事,不受干擾
二、止於一念不是無心
三、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第六天晚上:慚愧、懺悔法門/無相、無我
一、以慚愧、懺悔禮拜來安心
二、用心法練心
三、不動是默,清楚是照
四、歷歷妙存,靈靈獨照
第七天早上:禪修應具備的基本佛教知識
一、佛法的基本原則──「三法印」
二、佛法的變遷
三、佛教的傳播
第七天晚上:解脫樂、護法神
一、解脫樂勝於世間樂、定樂
二、不期待護法神
三、踏實用方法
第八天早上:直觀與空觀
一、不分內外
二、不起對立
三、直觀與空觀
第八天晚上:以恆常心用功不急求開悟
一、攬之不得,不可名其有;磨之不泯,不可名其無
二、以恆常心修行
三、悟不等於解脫
第九天早上:發出離心與菩提心
一、佛法與其他宗教不共的觀念
二、出離心與菩薩道
第九天晚上:以感恩、迴向心面對順逆因緣
一、感恩心
二、分享修行利益就是迴向
第十天早上〈圓滿日〉:結束是另一階段修行的開始
一、將方法帶回日常生活中
二、發菩提心
第三篇 英國威爾斯默照禪七開示
壹、什麼是默照禪
貳、宏智正覺禪師默照禪
一、〈坐禪箴〉
二、《宏智禪師廣錄》
第四篇〈坐禪儀〉講要
一、坐禪須發心
二、善調諸事
三、安樂法門
四、禪定是急務
附錄 〈坐禪儀〉 長蘆宗賾 |
|
|
|
|
|
|
|
|
|
|
|
|
|
|
作者簡介
聖嚴法師(1930〜2009年)
聖嚴法師1930年生於江蘇南通,1943年於狼山出家,後因戰亂投身軍旅,十年後再次披剃出家。曾於高雄美濃閉關六年,隨後留學日本,獲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1975年應邀赴美弘法。1989年創建法鼓山,並於2005年開創繼起漢傳禪佛教的「中華禪法鼓宗」。
聖嚴法師是一位思想家、作家暨國際知名禪師,曾獲臺灣《天下》雜誌遴選為「四百年來臺灣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位人士」之一。著作豐富,中、英、日文著作達百餘種,先後獲頒中山文藝獎、中山學術獎、總統文化獎及社會各界的諸多獎項。
聖嚴法師提出「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主張以大學院、大普化、大關懷三大教育推動全面教育,相繼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文理學院、僧伽大學等院校,也以豐富的禪修經驗、正信的佛法觀念和方法指導東、西方人士修行。
法師著重以現代人的語言和觀點普傳佛法,陸續提出「心靈環保」、「四種環保」、「心五四運動」、「心六倫」等社會運動,並積極推展國際弘化工作,參與國際性會談,促進宗教交流,提倡建立全球性倫理,致力世界和平。其寬闊胸襟與國際化視野,深獲海內外肯定。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