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當代最重要的創作歌手、2016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巴布.狄倫,迄今歌詞的完整呈現。 ◎繁體中文版集合音樂人、詩人與學者,精心翻譯與註解,是華文世界巴布.狄倫歌詩集最佳譯本。 ◎31張專輯、386首歌詞,中英對照。 ◎《紐約時報》:「狄倫作為一位歌手而足以躋身文學史,這部書便是最有力的證據。」 ◎《大英百科全書》:「狄倫被譽為他那個世代的莎士比亞……設定了歌詞寫作的標竿。」 ◎滾石雜誌2015年公布「古往今來100位最偉大的創作歌手」名單,巴布.狄倫名列第一。 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1960年代以來叛逆文化的代表人物,創作歌手巴布.狄倫,表彰他的歌詞「在美國歌謠傳統裡創造了全新的詩意表達」。他是第一位獲得這個獎項的音樂人,紐約時報指出,「這或許是溯自1901年以來,最極端的選擇」。 在此之前,2008年,普立茲獎也因為他的「歌詞創作飽含特出的詩的力量,對流行音樂和美國文化帶來深遠影響」,頒給他一個特別獎。其實,從1990年代末起,學界和詩人們便已開始探討他歌詞的詩藝,與荷馬、維吉爾等古典詩人並列討論。《大英百科全書》說,狄倫「被譽為他那個世代的莎士比亞……設定了歌詞寫作的標竿」。 滾石雜誌2015年刊出的「古往今來100位最偉大的創作歌手」名單,巴布.狄倫名列第一。這部書收錄了這位吟遊詩人迄今創作的全部386首歌詞,中英文對照,依他的31個專輯的次序整理,並經狄倫親手校定。 繁體中文版邀請夙有專精的詩人、學者、作家擔任這樁艱鉅的翻譯工程,並由中英文學養俱佳的美籍學者費正華(Jennifer Feeley)擔任翻譯諮詢,主編馬世芳亦參酌各方考證耙梳詞義,與譯者往來討論,力圖保留原詞多樣奔放的語感,並兼備可讀性。狄倫作品中可能對中文讀者產生隔閡的專有名詞、聖經與文史典故、雙關語、時代背景,均盡力詳註,希望讓中文讀者終於得以親近這位樂史巨人。 各冊內容簡介 巴布.狄倫歌詩集 I(1961-1964) 本輯收錄狄倫出道之初最早的四張專輯,是他從民謠圈異軍突起、成為「時代發言人」的引爆點。在這個階段,狄倫確立了我們今日集體意識中所謂「民謠歌手」的形象。從此以後,大抵每個揹起吉他企圖為時代寫歌的青年,都難以逃離狄倫巨大的身影。 從他最初的這些作品,可以看到狄倫如何以令人咋舌的速度,蛻變為卓然自成一家的成熟創作者。《自由不羈的巴布.狄倫》堪稱當代民謠史影響最深遠的原創專輯,次年的《時代正在改變》則是狄倫社會鬥爭意識最強烈的專輯。迄《巴布.狄倫的另一面》,他漸與紐約民謠圈和左翼政治分道揚鑣,部分歌詞語言密度愈來愈高,意象愈來愈晦澀,預示了接下來的劇烈轉變。 巴布.狄倫歌詩集II(1965-1967) 本輯收錄狄倫六十年代中期樂風丕變,從民謠轉向搖滾,創造力「井噴式」爆發的一系列曠世鉅作。因為這幾張專輯,他被封為青年反叛文化的旗手,拱上了救世主的寶座。 狄倫促成了搖滾和民謠的匯流,從此解放了流行音樂形式和內容的想像。同輩音樂人深受刺激,風行草偃,搖滾遂從青春期少男少女的娛樂,升級成為足堪承載思想和技藝的新興創作形式。 《全數帶回家》和《六十一號公路重遊》較多憤世、乖張、夢魘式的末日寓言,《金髮疊金髮》則更趨於內觀、私我,觸目都是破碎挫敗的愛情風景。《約翰.衛斯理.哈丁》轉為素淡簡約,在官能舖張、籠罩著暴力與戰爭陰影的年代,它是無視時俗的暮鼓晨鐘。 巴布.狄倫歌詩集III(1967-1970) 本輯收錄狄倫六十年代末期樂風返樸歸真的作品。《納許維爾的天際》和《新早晨》皆編制清簡,詞作以情歌為主,間以寓言式的歌謠。《自畫像》主要集合翻唱曲和實況錄音,只有兩首新創曲。 《地下室錄音帶》是1967年夏狄倫退隱期間和之前巡演的樂手在鄉間舊宅合錄的一系列作品,事隔多年始結集發行。這些歌或有著渾不可解的趣怪歌詞,或有著史詩式的古老語言,又時時呼應百年來的草根歌謠傳統。狄倫日後的創作將會不斷回到《地下室錄音帶》的世界,那個聖與俗、善與惡、歷史與當下的界線都泯然不存的江湖。 巴布.狄倫歌詩集IV(1973-1978) 本輯收錄狄倫七十年代的大部分作品。《行星潮浪》是他的第一張排行冠軍專輯,狄倫在親手繪製的專輯封面寫下「鑄鐵歌謠與傷心情歌」,歌詞全部是第一人稱的私我敘事,帶有哀傷自棄的底色。《血路斑斑》多是悒鬱心碎的情歌,在抒情和敘事之間取得了細膩的平衡,飽含真誠袒露的情感,足以列入狄倫最精采的傑作。論者多謂這張專輯紀錄了他和妻子莎拉婚姻的崩壞,但狄倫始終否認這些歌帶有自傳色彩。 《渴望》和作家雅克.力維合撰大部分歌詞,多半是情節生動的敘事曲。《合法上路》在意象濃密的歌詞中閃現厭世傾向與末日景觀,彷彿替接下來的信仰轉向預先作了鋪陳。 巴布.狄倫歌詩集V(1979-1983) 本輯收錄狄倫以「宗教三部曲」為始的四張專輯。1979年,猶太人出身的狄倫正式受洗成為基督徒,並連續出版兩張福音專輯《慢行列車駛過來》和《得救的人》,直到1981年的《注射愛》才重返世俗題材,但仍以宗教主題為主。狄倫後來否認他在這段時間被冠上的所謂「重生基督徒」身分:「我從未說過自己『重生』,那只是媒體冠上的名詞。我不認為自己曾是不可知論者,我總相信有一種至高的力量,眼前的世界並非真實世界,還有新的世界會來。」 進入八十年代,狄倫漸漸不再以忠貞基督徒自居,但宗教和信仰的主題,始終在他作品中占有重要位置。《異教徒》專輯除了內在的自剖,情愛的告白,並觸及以巴衝突、環保與全球化這些時事題材。此輯收錄的同時期創作,亦有不可多得的傑作。 巴布.狄倫歌詩集VI(1985-1990) 本輯收錄狄倫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初期為止的專輯。《情色歌舞帝國》堪稱秀異之作,但之後的《酩酊大醉》和《在音軌中》多半歌詞都非由狄倫主創,一般認為是他重新摸索方向的低潮期。迄1989年的《慈悲啊》,狄倫終於重新贏回眾人信心。在這些歌裡,狄倫是睥睨時代的憤世者,是引人入勝的說書人,也是胸懷慈悲的傳道者。這張專輯被譽為足以和《血路斑斑》乃至於六十年代的經典昂然並立。 狄倫九十年代的首張專輯《紅色天空下》近於遊戲之作,之後狄倫暫時擱筆,有七年時間未曾發表新創作品。 巴布.狄倫歌詩集VII(1997-2012) 本輯收錄狄倫暮年「重攀顛峰」的系列傑作。睽違七年的原創專輯《遺忘的時光》滿是厭世惆悵的底色,然而內力深沉老辣,為狄倫拿下了葛萊美「年度專輯」大獎。接下來幾年,年過六旬的狄倫靈感泉湧,接續出版了兩張重量級的傑作《「愛與盜竊」》和《摩登時代》,頗有議者以為這三張專輯可以和他1965到1966年間石破天驚的「搖滾三部曲」前後輝映。這些歌的主題落回了永恆的叩問:生存與死亡,靈魂與來生,愛慾與救贖,脆弱的人性,虛妄的現世,重複的歷史。 2009年,狄倫與「感恩的死者」樂團詞人羅伯.杭特共同創作《共度此生》專輯,語言漸趨凝鍊簡潔,大幅向芝加哥藍調為主的庶民音樂傳統靠攏。2012年的《暴風雨》,歌詞多半沉鬱而有殺氣,滿是死亡、罪孽與暴力的氣息——年過七旬的狄倫,像身經百戰的老將軍,在硝煙中回首。血痕未乾,目光依然凌厲。 裝幀概念 書衣:每一冊封面的主視覺是巴布.狄倫的照片(依年代排序),並搭配他在該時期創作風格的場景,由經常擔任唱片封面主視覺攝影的波文映畫社操刀。每一本歌詩集的封面,也像一張專輯唱片的封面,給讀者嶄新的書封視覺感受。將書衣取下後,翻到背面,則是一張海報,是封面視覺的延伸。設計者在書背藏有巧思,七冊組合成一張巴布.狄倫民謠歌手形象的照片。 內文:採用100磅米道林,典雅、手感佳,並搭配簡潔的版面,讓讀者細細品味巴布.狄倫的歌與詩。 書盒:截角設計,方便讀者收藏與拿取。上架之後,不管書盒的那一面朝外,都有一張巴布.狄倫的相片,可說單書的書衣與書盒,都有豐富的視覺。 封面攝影者簡介 波文映畫社MW studio TW,新銳影像團隊,作品常見時尚雜誌、唱片封面。曾擔任2019年金音獎主視覺設計。 FB m.facebook.com/manbowenstudio IG mw_studio_tw 媒體讚譽 諾貝爾獎的頒贈,確認了我們久已察覺的事情:狄倫是美國最真切的代言人之一。他創造的意象是那麼無畏和洪亮,一如惠特曼(Walt Whitman),一如狄瑾蓀(Emily Dickinson)。——紐約時報 諾貝爾文學獎確認了,相較於前人,他的地位已不止是之前像他這樣的歌手。只要品嘗過他的生花妙筆、尖銳觀察,以及恰到時候出其不意的遣詞用字,所有密切留意他的人都會覺得,這份肯定來得太遲。——華爾街日報 諾貝爾獎委員會做得對──狄倫在美國歌謠中持續展開的成就,是一項文學上的豐功偉業,應該用這種最華麗的方式來誌慶。——滾石雜誌 他曾是叛逆者,是療癒者,是穿藍布牛仔褲、戴特大號墨鏡的吟遊詩人,唱了一個歷經戰爭與和平的世代,度過不安與自滿的險境……而如今,狄倫進入萬神殿,推擠著「文學」定義的界限,就像他在音樂上推擠過許多界限一樣。——洛杉磯時報 且撇開他的音樂到底對歌詞有多大意義這個棘手問題不談,狄倫是罕見的歌手,作品值得在紙上閱讀。他的文字總是那麼奇妙,敏於語言的聲響,而且,當然,神秘得令人著迷。——紐約時報書評
《巴布.狄倫歌詩集》總覽 I 巴布.狄倫諾貝爾文學獎致謝辭 Bob Dylan 巴布.狄倫 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 自由不羈的巴布.狄倫 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 時代正在改變 Another Side of Bob Dylan 巴布.狄倫的另一面 II Bringing It All Back Home 全數帶回家 Highway 61 Revisited 六十一號公路重遊 Blonde on Blonde 金髮疊金髮 John Wesley Harding 約翰.衛斯理.哈丁 III Nashville Skyline 納許維爾的天際 Self Portrait 自畫像 New Morning 新早晨 The Basement Tapes 地下室錄音帶 IV Pat Garrett & Billy the Kid 比利小子 Planet Waves 行星浪潮 Blood on the Tracks 血路斑斑 Desire 渴望 Street Legal 合法上路 V Slow Train Coming 慢行列車駛過來 Saved 得救的人 Shot of Love 注射愛 Infidels 異教徒 VI Empire Burlesque 情色歌舞帝國 Knock Out Loaded 酩酊大醉 Down in the Groove 在音軌中 Oh Mercy 喔,慈悲 Under the Red Sky 在紅色天空之下 VII Time Out of Mind 遺忘的時光 “Love and Theft” 「愛與盜竊」 Modern Times 摩登時代 Together Through Life 共度人生 Tempest 暴風雨 歌曲索引(含版權日期與發行公司)
作者簡介 巴布.狄倫(Bob Dylan, 1941-) 本名Robert Allen Zimmerman,1941年生於美國明尼蘇達。創作歌手、作家、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狄倫是二十世紀以降西方樂壇最受尊崇、影響力最大的創作歌手,在《滾石雜誌》評選的「史上百大創作歌手」名列第一。他不僅繼承吟唱詩人的民歌傳統,亦能融會古今,緊扣時代意識,翻轉語言質地,徹底改變了民謠的風貌。又與搖滾結合,打破樂種藩籬,成為青年叛逆文化的旗手。同代人風行草偃,觸發了西方流行樂的巨大變革。其後一度回歸鄉村樂與草根歌謠,並漸次鎔鑄各路樂風,賦傳統以新意,亦帶來極深遠的影響。 畢生獲獎無數,包括十一座葛萊美獎(含一座終身成就獎),並曾以電影主題曲獲奧斯卡獎與金球獎,1988年進入搖滾名人堂。2008年以其「歌詞創作飽含特出的詩的力量,對流行音樂和美國文化帶來深遠影響」獲普立茲特別獎。 2016年獲頒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第一位獲此獎項的音樂人。瑞典學院表彰他「在偉大的美國歌謠傳統裡創造了全新的詩意表達」。 狄倫迄今出版逾三十張錄音室專輯,並著有小說《狼蛛》(Tarantula)、自傳《搖滾記》(Chronicles: Vol.1,中文版由大塊文化出版)。他也是業餘畫家,曾出版畫冊多種,並有鑄鐵裝置等藝術創作。 《巴布.狄倫歌詩集》收錄了狄倫1961至2012年間創作的386首歌詞,中英文對照,依31張專輯次序整理,其中多首經狄倫親手重新編輯。《紐約時報》謂:「狄倫作為一位歌手而足以躋身文學史,這部書便是最有力的證據。」 編者簡介 馬世芳 廣播人,作家,台灣大學中文系畢業。著有散文集《耳朵借我》、《歌物件》、《昨日書》、《地下鄉愁藍調》等。曾獲中國時報開卷好書獎、聯合報讀書人年度最佳書獎,並獲多座廣播金鐘獎。 翻譯諮詢 費正華(Jennifer Feeley) 耶魯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學博士,翻譯過許多中國、台灣、香港作者的詩、小說和散文,作品散見於多種期刊和選集。譯作Not Written Words: Selected Poetry of Xi Xi (不是文字:西西詩集)於2017年獲得盧西恩.斯泰克亞洲翻譯獎及香港出版雙年獎。 譯者簡介 余三奇 現為專業中、英文教材編輯。曾得過三次梁實秋翻譯獎,閒暇時喜歡翻譯英文詩歌、小說、戲劇。(譯《巴布.狄倫的另一面》、《街頭守法者》、《酩酊大醉,失去知覺》、《慈悲啊》) 李康莉 台大外文系畢業,美國威斯康辛州立大學──麥迪遜分校英美文學研究所碩士。現為國立大學兼任英語教師、社區大學講師、職業譯者。曾出版中文詩集。中文著作《閱讀的力量》(天下文化/合著)等。翻譯書籍包括《文化地圖》(好優文化,2017)《暗房裡的男人》(Net and Books, 2017)《甘地教我的情商課》(天下文化,2019)等等。(譯《全數帶回家》、《遺忘的時光》、《「愛與盜竊」》) 孫維民 詩人,成功大學外國語文學博士,曾獲得中國時報新詩獎、梁實秋散文獎等,著有詩集《日子》、《地表上》等。(譯《在音軌中》)(譯《共度人生》) 馬世芳 廣播人,作家,台灣大學中文系畢業。著有散文集《耳朵借我》、《歌物件》、《昨日書》、《地下鄉愁藍調》等。曾獲中國時報開卷好書獎、聯合報讀書人年度最佳書獎,並獲多座廣播金鐘獎。(譯《全數帶回家》、《六十一號公路重遊》、《金髮疊金髮》、《納許維爾的天際》、《慢行列車駛過來》、《注射愛》、《遺忘的時光》、《「愛與盜竊」》) 崔舜華 1985年冬日生。著有詩集《波麗露》(2013)、《你是我背上最明亮的廢墟》(2014)、《婀薄神》(2017)。並有散文集《神在》(2019)。(譯《血路斑斑》、《渴望》) 張之豪 現任基隆市議員,網路專欄作家,文史工作者,曾任總統府諮議。興趣為搖滾樂與電影。加拿大UBC大學畢,台大政研所碩士,政大亞太博士班肄業。(譯《納許維爾的天際》、《紅色天空下》) 張芬齡 台灣師大英語系畢業。著有《現代詩啟示錄》,與陳黎合譯有《辛波絲卡詩選》、《聶魯達詩精選集》、《精靈:普拉絲詩集》、《白石上的黑石:瓦烈赫詩選》、《拉丁美洲現代詩選》等二十餘種。曾多次獲梁實秋文學獎翻譯獎。2017年與陳黎同獲胡適翻譯獎。(譯《自由不羈的巴布.狄倫》、《時代正在改變》、《全數帶回家》) 陳黎 台灣師大英語系畢業,著有詩集、散文集等二十餘種。曾獲國家文藝獎,台灣文學獎新詩金典獎,時報文學獎敘事詩首獎、新詩首獎,聯合報文學獎新詩首獎,梁實秋文學獎翻譯獎等。2005年獲選「台灣當代十大詩人」。2012年獲邀代表台灣參加倫敦奧林匹克詩歌節。(譯《自由不羈的巴布.狄倫》、《時代正在改變》、《全數帶回家》) 曾珍珍 詩人、譯者、比較文學學者。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國立東華大學英美系教授。2008年以翻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童妮.摩里森(Toni Morrison)的著作《最藍的眼睛》獲第32屆金鼎獎最佳翻譯人獎,另譯有魯益師(C.S. Lewis)著作數本、伊莉莎白.碧許(Elizabeth Bishop)詩選與導讀《寫給雨季的歌》,詩作散見報紙副刊。(譯《慢行列車駛過來》、《得救的人》、《注射愛》) 楊嘉 音樂是興趣也是維生的工作。從主持電台西洋音樂節目開始,一路撰寫西洋樂評並翻譯音樂書籍。經歷國語唱片公司的全盛時期,而後進入國際唱片公司,發展亞洲音樂新媒體。2014年返台專心翻譯工作。(譯《情色歌舞帝國》)(譯《暴風雨》) 葉佳怡 台北木柵人,曾為《聯合文學》雜誌主編,現為專職譯者。已出版小說集《溢出》、《染》、散文集《不安全的慾望》,譯作有《憤怒的白人:直擊英國極右派!》、《變身妮可:不一樣又如何?跨性別女孩與她家庭的成長之路》、《恐怖老年性愛》、《絕望者之歌:一個美國白人家族的悲劇與重生》和《她的身體與其它派對》等十數種。 (譯《慢行列車駛過來》、《得救的人》、《注射愛》) 葉覓覓 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芝加哥藝術學院電影創作藝術碩士。以詩錄影,以影入詩。夢見的總是比看見的還多。擅於拼貼別人的無關成為自己的有關。標準廢墟控。作品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國語日報兒童文學牧笛獎、德國斑馬影像詩影展最佳寬容影片等。育有詩集三本,《漆黑》、《越車越遠》與《順順逆逆》。(譯《地下室錄的音帶》) 廖偉棠 香港詩人、作家、攝影家。曾獲香港文學雙年獎、臺灣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等,香港藝術發展獎2012年度藝術家。曾出版詩集《八尺雪意》、《半簿鬼語》、《櫻桃與金剛》等十餘種,及評論集《異托邦指南》等。譯作有《尋找倉央嘉措》、《這裡》等。(譯《約翰.衛斯理.哈丁》) 蔡琳森 1982年夏日生。有詩集《杜斯妥也夫柯基:人類與動物情感表達》(2015)、《寡情問題》(2015)、《麥葛芬》(2019)。譯有艾倫.金斯堡詩集《嚎叫》(與崔舜華合譯, 2015)。(譯《血路斑斑》、《渴望》) 鍾永豐 詞作者,與歌手林生祥合作七張專輯,得過多座金曲獎、金音獎,並兩獲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獎。(譯《巴布.狄倫》) 鴻鴻 詩人,劇場及電影編導。曾獲吳三連文藝獎。出版有詩集《樂天島》等八種、散文《阿瓜日記──八○年代文青記事》、評論《新世紀台灣劇場》、《邁向總體藝術──歌劇革命一世紀》及小說、劇本等多種。擔任過四十餘齣劇場、歌劇、舞蹈之導演。歷任台北詩歌節、圖博文化節、台灣國際人權影展之策展人。現主持黑眼睛文化及黑眼睛跨劇團。(譯《自畫像》、《新早晨》、《比利小子》、《行星潮浪》、《異教徒》、《摩登時代》)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