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ISBN |
9789869528306 |
定价 |
NT400 |
售价 |
RM62.50 |
出版社 |
翰蘆
|
出版日期 |
2017-08-21 |
装订 |
平裝. 單色印刷. 240 页. 23. |
库存量 |
海外库存 下单时可选择“空运”或“海运”(空运和海运需独立下单)。空运费每本书/CD是RM12.00。 空运需时8-11个工作天,海运需时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时间不包括出版社调货的时间以及尚未出版的预购商品) |
|
我要订购 有现货时通知我 |
|
放入下次购买清单 |
|
|
|
|
|
|
|
|
|
|
|
|
|
|
|
|
資訊傳播是橫跨「傳播」、「資訊」與「設計」三大領域的綜合體,特別是在數位匯流之後,文字、聲音、符號、圖畫影像及數據,都可以融合成多元資訊並且經由新媒體進行傳播,因而產生資訊內容與傳播過程的豐富性,提供現代社會各種運用的可能。這個整合性訊息的產製、傳播與服務的提供,透過設計建構出「有效的」傳播,成為資訊傳播領域的重要內涵。
本書即以傳播、資訊、設計做為主軸,跨整了「傳播媒體」、「資訊科技」與「設計藝術」的綜觀式介紹,說明資訊傳播所匯融的歷史、產業與學理,並且介紹資訊傳播的應用與發展趨勢,可做為國內資訊傳播學系的基礎課程使用,同時也可以提供媒體通識課程做為基礎教材。
本書共12大章,由任教資訊傳播學系、具有專業知能與跨領域經驗的老師共同撰寫。第一章總論,以宏觀視野敘明資訊傳播的興起與發展,第二至四章則介紹專業的基礎學理與資傳的連結融合,第五至九章深入探討資訊探勘、傳播科技匯流、資料視覺、影像科技與數位學習,第十至十二章則進一步介紹行動科技、眼動追蹤、新媒體藝術的創作與精神意涵,全書概已涵蓋認識資訊傳播社會必要的基礎。
|
|
|
|
|
|
|
|
|
|
|
|
|
|
|
目錄
文/魏裕昌
第一章 資訊傳播的興起與發展
第一節 資訊社會來臨
第二節 跨媒體產業因應而生
第三節 資訊傳播的興起
文/戴維良
第二章 資訊科技的歷史與發展
第一節 電腦的發展歷史
第二節 資料科技的發展
文/柯舜智
第三章 傳播媒體變遷與資訊科技發展
第一節 變遷中的媒體與使用行為
第二節 什麼是媒體?傳播媒體的本質與功能
第三節 傳播科技在資訊社會的應用
第四節 資訊傳播媒體的影響性
文/張文華
第四章 設計藝術與資訊的結合
第一節 什麼是設計
第二節 運用設計思維與增進設計能量
第三節 設計藝術與資訊傳播
文/戴維良
第五章 資料探勘的原理與應用
第一節 資料探勘的目的
第二節 資料探勘的原理及應用
第三節 資料探勘的工具
文/柯舜智
第六章 傳播、資訊與科技匯流
第一節 傳播效果萬能論時期
第二節 傳播效果有限論時期
第三節 中度效果論時期
第四節 意義建構時期
第五節 資訊與科技相關理論的融入
第六節 理論增補、擴充與小結
文/謝翠如
第七章 資訊視覺傳播(達)
第一節 名詞定義與範疇
第二節 視覺傳播的架構
第三節 如何研究視覺傳播(達)現象?
文/徐明景
第八章 影像科技原理與應用
第一節 影像科技的基礎概念
第二節 影像複製技術
第三節 數位化處理影像內容在傳播上的應用
第四節 影像科技在傳播應用上的未來發展
文/陳又菁
第九章 數位學習的理論與應用
第一節 數位學習
第二節 ADDIE教學設計模式
第三節 多元智能
第四節 學習風格
第五節 多媒體設計原則
第六節 學習管理系統
第七節 遊戲式學習
第八節 擴增實境與虛擬實境
文/李亦君
第十章 行動科技的發展與影響
第一節 行動裝置的發展
第二節 網路發展與傳播
第三節 科技發展對於使用者行為的影響
第四節 適地性服務
文/唐大崙‧莊賢智
第十一章 眼動追蹤的研究與應用
第一節 資訊傳播與眼動追蹤
第二節 眼球運動背後的知識體系
第三節 瞳孔變化的研究議題
第四節 凝視位置的研究議題
第五節 眼動追蹤運用與未來發展
文/翁銘邦
第十二章 新媒體藝術的影像創作與虛實美學
第一節 數位化的藝術創作
第二節 新媒體藝術的新哲學
第三節 從「靜態概念」到「動態創造」的影像時空
|
|
|
|
|
|
|
|
|
|
|
|
|
|
|
作者簡介
魏裕昌(第一章)
現職:中國文化大學資傳系副教授兼國際暨兩岸事務處處長
學術專長:傳播理論、資訊傳播科技與管理、組織傳播、網路中介傳播、數位出版、色彩複製管理
戴維良(第二章、第五章)
柯舜智(第三章、第六章)
學術專長:新媒體與社會文化、影視產業與政策、媒體素養
張文華(第四章)
謝翠如(第七章)
徐明景(第八章)
學術專長:影像色彩科學、色彩工程、彩色複製系統、色彩管理系統、數位攝影、數位典藏技術、多頻譜影像技術、數位印刷複製技術
陳又菁(第九章)
李亦君(第十章)
唐大崙(第十一章)
莊賢智(第十一章)
翁銘邦(第十二章)
學歷:英國東倫敦大學藝術暨數位文創產業學院專業創作博士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