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序 曾志朗/廢墟現美景,災難見智慧 序 黃榮村/重建校園元年的開啟 序 吳思瑤/九二一後,臺灣前進了多少? 序 陳柏森/在荊棘中緩步前行,一條充滿使命感的改革之路 前言 徐岩奇/因九二一而凝聚的奉獻與力量 PART1 在廢墟中綻放,「新校園運動」的偶然與必然 1.范巽綠/開啟新想像,打造未來世代的多樣化學習空間--「九二一新校園運動」的歷史意義與未來展望 2.林盛豐/恐龍如何學習貓的靈敏?--九二一新校園重建的關鍵政策 3.夏鑄九/廢墟上重新綻放的文化花朵--災後重建的反思與期望 4.王維仁 /尺度院落與大樹場所--九二一校園後記 5.黃建興/為下一代蓋一所好學校 6.林洲民/一趟知性辯證和良性互動的建築之旅--南投縣民和國小及民和國中校園重建的建築志業和建築信念 7.劉木賢/校園是許多人的夢田 8.曾光宗/教育與建築的意外交集--新校園運動中空間與教育的質變 9.丁榮生/九二一,臺灣的原罪,片刻的覺醒 10.羅時瑋/九二一震災的歷史性回看:鄉村復興之曙光 11吳建邦、林谷達/打造南瀛新校園 PART2 改革是永遠的進行式,「新校園運動」的演化和挑戰 12.曾旭正/向前展望新校園 13.范巽綠/未來校園品質的關鍵因素與願景--呂欽文/採訪整理 14.邱乾國/不只是硬體,更期待校園文化的改變--殷寶寧/採訪整理 15.郭一勤/前浪已遠,期待下一波變革--「新校園運動」一•〇與二•〇的距離 16.陳永興/放大的家屋,縮小的城市--後九二一與社區緊密連結,崇尚風土環境的校園設計 17.謝伯昌/革命尚未成功,「新校園運動」持續進行中……--這些年我的一些非正統新校園運動的實踐 18.曾梓峰/新校園運動綻開在「高雄的花蕊」--「新都市校園運動」與「新校園運動五•〇版」 19.林彥頴/浴火重生,追求對的價值--對未來公共建築、新校園運動的期待與展望 PART3不只是建築改革,更是社會參與 20.郭瓊瑩/種下二十年來的美好 21.謝英俊/從九二一展開的開放式建築之路--徐岩奇/採訪整理 22.趙力行/崩解時代建築何為 23.李仁豪/對公共建築工程法制之期許 24.潘天壹/重生,比創生更難 25.關華山/不忘「本」、發揮「本」的永續之路--二十年後,原住民可持續部落與族群的期盼如何了? 26.張基義/用設計力與設計思維進行社會改革--從九二一新校園運動到設計研究院 Part 4建改精神的傳承 27.徐岩奇/逆風前行--向創社陳邁社長致敬 28.呂欽文/「為下一代鋪一條道路!」--記與陳邁先生為建改走過的日子 29.吳宜晏/「建改社YOUNG TALK」開啟改變力--淺談建改社「世代交融」的實踐與作為 附錄 建改社大事記
作者簡介 建築改革社 緣起於921震災後教育部積極進行校園重建工作,由當時的次長范巽綠負責推動,受教育部的新校園理想感召熱烈參與。但面對僵化的法令及招標制度,熱情與能量很快的被非關設計的行政、採購因素磨耗殆盡。隨即自發性的成立了「新校園運動合作社」,研擬改革「建管」、「審議流程」、「招標制度」的方式;時任災後重建副執行長的林盛豐則從公部門施力協助。營建工程採「最有利標」方式,避免低價搶標即為我們當時的推動結果之一,開了類此採購方式的先河。 921後,這群朋友雖然回到了各自的崗位,發現在我們的建築環境裡待改革的事情還有許多;包括執業環境的桎梏、公部門對專業者的藐視心態、建築師公會的運作,以及建築教育及考試制度的偏差作為等,我們都認為是建構美好的執業環境的總體目標下,必須改革的對象。有鑑於上述的認知,我們在921後經過多年的醞釀,於2006年成立了「建築改革社」,2007年向內政部正式登記。第一屆社長為陳邁先生。
最近浏览商品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