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新凝視失落:哀傷治療技術的衡鑑與介入
|
|
Techniques of Grief Therapy: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 |
|
|
|
|
|
|
|
|
ISBN |
9789576939358 |
定价 |
NT650 |
售价 |
RM101.60 |
优惠价 |
RM90.42 *
|
译者 |
翁士恆 |
出版社 |
張老師文化
|
出版日期 |
2019-08-08 |
装订 |
平裝. 單色印刷. 520 页. 23. |
库存量 |
海外库存 下单时可选择“空运”或“海运”(空运和海运需独立下单)。空运费每本书/CD是RM28.00。 空运需时8-11个工作天,海运需时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时间不包括出版社调货的时间以及尚未出版的预购商品) |
|
有现货时通知我 |
|
放入下次购买清单 |
|
|
|
|
|
|
|
|
|
|
|
|
|
|
|
|
透過本書,台灣與其他地區的中文讀者能在這些概念與技巧的沃土上交流,幫助個案從哀傷中成長,並進一步投身於哀傷諮商與治療實務的全球社群之中。——羅伯特.奈米爾(Robert A. Neimeyer)
本書接續奈米爾另一本著作《哀傷治療的技術:創新的哀傷輔導實務》(Techniques of Grief Therapy: Creative Practices for Counseling the Bereaved)所遺留的技術探討,提供在哀傷治療的創新方法以因應喪親者的需求,包含納入全新的實際量表和評分項目,以方便實務工作者和研究人員使用。本書提供了喪親工作的方向,也為面對不同種類失落的倖存者提供諮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技術指引,對於經驗豐富的臨床醫師和剛開始深入研究哀傷治療領域的工作者來說,是案上必備的參考。
名人推薦
方俊凱(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暨自殺防治中心主任)
石世明(臨床心理師)
吳嫣琳(波特蘭失落與變遷研究學院副總監)
林綺雲(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教授)
林耀盛(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彭榮邦(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葉北辰(新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常務理事)
|
|
|
|
|
|
|
|
|
|
|
|
|
|
|
目錄
中文版前言
編者序
譯者序
如何使用本書
促成本書的專業工作者
PART 1 架構哀傷工作
1 哀傷的發展理論
2 哀傷是一種愛的形式
3 哀傷治療中的雙重歷程模式
4 創傷性喪親
5 尋找證據:在喪親照顧中使用 CareSearch 網站
PART 2 衡鑑哀傷
6 霍根哀傷反應檢核表
7 壓力生命經驗整合量表
8 失落意義編碼簿
9 哀傷與意義重建量表
10 喪偶日常生活量表
11 生活顯著性覺知量表
12 複雜性靈性哀傷量表
13 道德傷害問卷——軍事版
14 複雜性哀傷的喪親雙軌問卷
15 社會支持量表
PART 3 因應哀傷
16 哀傷之河
17 哀悼任務的自我評估
18 繪製失落的影響地圖
19 因應哀傷的策略
20 活化行為脈絡
PART 4 關照身體
21 與哀傷共在
22 放鬆反應
23 經絡敲打
24 哀傷瑜伽
PART 5 與情緒共舞
25 疏通多重失落
26 罪惡感的療癒力量
27 慈悲心與慈心禪
28 哀傷中的矛盾心理
29 失物收藏箱
30 哀傷抽屜
PART 6 重建自我
31 建立自我能力
32 我是誰?
33 透過內在慈悲的治療
34 給自己的信
PART 7 重寫失落的故事
35 類戲劇式聆聽
36 網路書寫
37 靈性日誌
38 消融凍結的哀傷
39 時光回溯
40 琉璃蝕刻
PART 8 重組持續的連結
41 重新整合失落後的依附關係
42 關係回顧
43 AfterTalk網站
44 吟唱一段想像對話
45 自發性紀念
46 線上紀念館
PART 9 重新凝視失落
47 生命遺照
48 描繪暴力性死亡的畫面
49 雙重玫瑰
50 拍下我們的關係,只為了記得你
51 療癒花
PART 10 讓系統動起來
52 擴展系統
53 喪親手足會談
54 哀傷點
55 家庭紋章
56 哀傷禮儀教練
PART 11 催化團體工作
57 催化團體工作中的安全感
58 喪親支持團體的共同催化
59 涵容暴力死亡的故事
60 合作一首詩
61 紅帳篷
62 哀傷球
PART 12 召喚儀式
63 遊戲儀式
64 靈療儀式
65 耆老
66 床邊唱誦 |
|
|
|
|
|
|
|
|
|
|
|
|
|
|
編者簡介
羅伯特.奈米爾/聶泊淵(Robert A. Neimeyer)博士
曼菲斯大學(University of Memphis)心理系教授,也在當地持續著積極的臨床實務工作。奈米爾博士已出版了三十本書,包括《哀傷治療的技術:創新的哀傷輔導實務》(Techniques of Grief Therapy: Creative Practices for Counseling the Bereaved)以及與芭芭拉.湯普森(Barbara Thompson)合著《哀傷與表達性藝術:創建意義的實務工作》(Grief and the Expressive Arts: Practices for Creating Meaning),他同時也是學術期刊《死亡研究》(Death Studies)的編輯。身為將近五百篇學術文章與書冊章節的作者,他近年來努力推展哀傷即意義建構過程的理論。奈米爾博士是死亡教育與諮商學會(Association for Death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ADEC)理事長,也是死亡、亡故與喪親國際工作團體(International Work Group for Death, Dying, & Bereavement)的主席。在學術貢獻上,他獲曼菲斯大學頒發傑出人員獎章,也是美國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的一員,並獲死亡教育學會(Association for Death Education)和個人意義國際網絡(International Network on Personal Meaning)這兩個機構頒發終身成就獎。
譯者簡介
翁士恆
英國愛丁堡大諮商與心理治療博士,專長為歐陸現象學哲學與客體關係理論心理治療。曾是兒科臨床心理師,面對特殊兒童與罕見疾病的家庭,多年來與他們以及歷經暴力對待的兒童與家庭一起工作。現為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助理教授,主責授課心理衡鑑、診斷與心理治療。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