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ISBN |
E9789869708616 |
定价 |
NT290 |
售价 |
RM44.95 |
作者 |
宮地尚子
|
出版社 |
經濟新潮社
|
出版日期 |
2019-05-08 |
库存量 |
有库存 此商品为电子书,订单确认收到后将发送兑换码至电子信箱。 |
|
电子书试读
本书为流动版面EPUB格式,适合用 mooInk、手机、平板及电脑阅读(无法在其他阅读器上阅读),不能下载及打印。需登录第三方网站readmoo.com兑换及阅读。 |
|
放入下次购买清单 |
|
|
|
|
|
|
|
|
|
|
|
|
|
|
|
|
即使「事過」並沒有「境遷」,也能學會與創傷共存,
不再讓創傷張牙舞爪翻弄人生。
訴說創傷的聲音,是如何出現在眾人面前?
人們如何面對它、處理它?
倖存者、協助者、代言者、家人和遺屬、專家、研究者、旁觀者等人,
如何站在各自的位置讓倖存者邁向復原之路?
這本書,提供這些問題的解答。
對於遭遇性侵、家暴、霸凌或重大事件導致創傷(trauma)的人們而言,想要忘記,卻一輩子烙印在心中,無法復原(recovery)。
當時的事件因為太震撼,無法說出來給別人聽,甚至說給自己聽都有困難,這是創傷「難以啟齒」(unspeakable)的特徵。
然而,把創傷說出來、寫下來,是邁向復原的重要方式;因此,旁人的聆聽和支持顯得很重要。
作者宮地尚子以精神科醫師和社會學家的立場,在本書中建構名為「環狀島」的創傷與復原模型,勾勒完整的求生地圖。
無論是倖存者、支援者(心理諮商師、精神科醫師、律師)和旁觀者(受害者的親朋好友),都能在環狀島模型中找到各自的位置,進而了解自己可以用什麼方式,協助倖存者邁向復原之路。
世界上所有加害人對旁觀者唯一的要求,就是什麼都不做。 ——茱蒂絲.赫曼(Judith L.Herman),《從創傷到復原》(Trauma and Recovery)
我不再允許別人讓我覺得自己的存在是一種羞恥。 ——葛洛莉亞.安卓杜雅(Gloria Anzaldua),〈如何馴養野生之舌〉( How to Tame a Wild Tongue )
心原本就被身體化了、思考大抵是無意識的、抽象概念則是一種大幅的比喻,這些是認知科學的三個主要發現。在這些發現之後,哲學已經不可能再回到相同的地方了。 ——喬治.雷可夫(George Lakoff)、馬克.詹森(Mark Johnson),《肉身的哲學》(Philosophy in the Flesh)
靈魂與靈魂的焊接,瞬間的閃爍。 ——保羅.策蘭(Paul Celan),飯吉光夫譯《光明之迫》(Lichtwang)
有時候,受害者的世界還會愈來愈狹窄。受害者跟加害者的人際關係,是唯一有內容的人際關係,大人和同學們也會變成非常遙遠的存在。很遠、實在太遠、看起來就像是居住在另一個世界的人。在空間上,沒有加害者的空間,矛盾的是,會化為沒有現實感的空間。不,就算家人帶你出國旅行,加害者依舊「在那裏」,空間充滿了加害者的臨在感,怎樣都無法逃離加害者的眼睛。加害者的眼睛會逐漸佈滿各處。就跟極權國家的人民總是感到獨裁者的眼睛無所不在,屬於同樣的機制。 ——中井久夫,〈霸凌的政治學〉
作者簡介
宮地尚子Naoko MIYAJI
一橋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地球社會研究專攻教授、精神科醫師、醫學博士。1986年京都府立醫科大學畢業。1993年同研究所修了。1989年到1992年以客座研究員身分赴哈佛大學醫學院社會醫學教室及法學院人權講座留學。自1993年開始在近畿大學醫學部衛生學教室工作,2001年起擔任現職。專攻文化精神學、醫療人類學、性別與性。
著有:《環狀島效應》、《創傷的醫療人類學》、《你能愛你的傷嗎》、《震災創傷與重建壓力》、《創傷》等;
編有:《創傷與性別》、《醫療現場對家暴受害者的照顧手冊》等;
合著:《文化精神醫學序說》等;
合譯:加特納(Richard B. Gartner)著《對少年施加的性虐待》等;
監譯:卡洛琳・拜爾利(Carolyn M. Byerly)著《孩子遭到性侵後:寫給母親與協助者》等。
作者網站:www.naokomiyaji.com/
本書英文網站:ringshapedisland.wixsite.com/ringshapedisland
譯者簡介
李欣怡
畢業於名古屋大學。在浩瀚且持續擴大的翻譯宇宙中,用自己的速度小心翼翼堆磚砌瓦,希望每一塊都是個安穩的立足點,譯有《霸凌是什麼》(經濟新潮社出版);賜教信箱:h.lee.books@gmail.com
相關著作:《霸凌是什麼:從教室到社會,直視你我的暗黑之心》
目錄列表:Contents 第一章 談論創傷 :名為環狀島的模型 第二章 沉入內海的受害者們 第三章 環狀島的生成過程:觀察性騷擾官司(一) 第四章 複數的環狀島:觀察性騷擾官司(二) 第五章 複數的課題化及複合性身分認同 第六章 脫離身分認同與身分界定 第七章 位置性的設問 第八章 加害者在哪裏? 第九章 研究者的位置與當事者(自我導向)研究 第十章 環狀島與知的角色 後記 參考文獻 譯名對照
|
|
|
|
|
|
|
|
|
|
|
|
購買電子書注意事項:
1. 此電子書閱讀服務配套由台灣「Readmoo讀墨電子書」提供。
2. 電子書為虛擬商品,無實體物品,格式為流動版面EPUB,適合用 mooInk電子閱讀器、手機、平板及電腦閱讀。
3. 訂單確認交易成功後,將以電子郵件寄送「電子書兌換碼」,您亦可於城邦閱讀花園網路書店「會員專區」查詢。
4. 憑電子書兌換碼可於「Readmoo讀墨電子書」兌換該本電子書。請前往「Readmoo讀墨電子書」專屬頁面,註冊成為會員并依循頁面顯示的流程進行兌換。
兌換網址:https://readmoo.com/redeem
5. 電子書兌換碼不限本人使用,惟僅限使用一次,並僅適用於 「Readmoo讀墨電子書」。
6. 購買后不得辦理退貨,也無法退費。
7. 更多電子書相關資訊及常見問題請參考客服中心。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