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ISBN |
9789570851991 |
定价 |
NT350 |
售价 |
RM54.70 |
优惠价 |
RM48.68 *
|
作者 |
黃仁宇
|
出版社 |
聯經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 |
2019-07-13 |
装订 |
平裝. 單色印刷. 400 页. 21. |
库存量 |
海外库存 下单时可选择“空运”或“海运”(空运和海运需独立下单)。空运费每本书/CD是RM12.00。 空运需时8-11个工作天,海运需时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时间不包括出版社调货的时间以及尚未出版的预购商品) |
|
电子书试读 有现货时通知我 |
|
放入下次购买清单 |
|
|
|
|
|
|
|
|
|
|
|
|
|
|
|
|
黃仁宇重磅著作《中國大歷史》,全新直排校訂,暢銷10萬本新版!
黃仁宇:我寫的歷史是從技術的角度看歷史,不是從道德的角度檢討歷史。
這並不是說道德不重要,而是新社會的道德要靠社會的結構而決定其內涵。
中國過去一百五十年內經過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革命,從一個閉關自守中世紀的國家蛻變而為一個現代國家,影響到十億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與衣食住行,其情形不容許我們用尋常尺度衡量。
王汎森(中央研究院院士)、李孝悌(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主任)、黃進興(中央研究院院士) 鄭重推薦
黃仁宇的《中國大歷史》涵蓋了從史前到當代的歷史發展過程,雖然是通史性的論著,卻突破了傳統通史的格局。寫作方式上,仍然保持他的一貫風格:從小事件看大道理;從長遠的社會、經濟結構觀察歷史的脈動;從中西的比較提示中國歷史的特殊問題。解釋觀點上,黃仁宇仍然秉持他的「大歷史」角度,注重人物與時勢的交互作用,理念與制度的差距,行政技術與經濟組織的衝突,以及上層結構與下層結構的結合。黃仁宇以他獨到的歷史眼光,賦予幽遠遼闊的中國歷史一個現代的生命,不但引人入勝,而且發人深省。
專家學者推薦
和膾炙人口的萬曆十五年不同,本書是要一本縱觀幾千年的中國通史。和我們一般熟悉的中國通史論著不同的是,本書充滿了有趣而與眾不同的人物評價。對氣候、土壤和生態環境的重視、對財稅制度的強調、對北方「異族」的新鮮詮釋,在在都讓本書的閱讀,充滿了驚奇和欣喜。──李孝悌教授(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主任)
黃仁宇教授繼其膾炙人口的成名之作《萬曆十五年》後,經過深刻而長期的思考,以綜合觀點,擇精取要省視漫長的中國歷史,推出力作《中國大歷史》,見解不同凡響,令人耳目一新,甚值專家或一般讀者取閱。──黃進興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
|
|
|
|
|
|
|
|
|
|
|
|
|
|
|
目錄
為什麼稱為「中國大歷史」?──中文版自序
第一章 西安與黃土地帶
第二章 亞聖與始皇
第三章 土壤、風向和雨量
第四章 兵馬俑的幕後
第五章 第一帝國:樹立楷模
第六章 名士成為軍閥
第七章 長期分裂的局面
第八章 歷史向側面進出
第九章 統一的途徑
第十章 第二帝國:已有突破,但未竟事功
第十一章 北宋:大膽的試驗
第十二章 西湖與南宋
第十三章 蒙古人的插曲
第十四章 明朝:一個內向和非競爭性的國家
第十五章 晚明:一個停滯但注重內省的時代
第十六章 滿洲人的作為
第十七章 一八○○年:一個瞻前顧後的基點
第十八章 從鴉片戰爭到自強運動
第十九章 百日維新、民國成立和五四運動
第二十章 現代中國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
第二十一章 台灣、香港與澳門
黃仁宇著作目錄
|
|
|
|
|
|
|
|
|
|
|
|
|
|
|
作者簡介
黃仁宇
1918年出生於湖南長沙,2000年1月8日逝世於美國紐約。天津南開大學肄業(1936-1938),成都中央陸軍官校畢業(1940),美國陸軍參謀大學畢業(1947),美國密西根大學歷史學博士(1964)。曾任陸軍少尉排長(1941)、中尉參謀(1942)、駐印新一軍司令部上尉參謀(1943-1945)、少校參謀(1946)、駐日代表團少校團員(1949-1950),紐約州立大學紐普茲(New Paltz)分校教授(1968-1980)。主要著作有《緬北之戰》(1945,聯經2006、2018)、《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英文版1974,聯經中文版2001)、《萬曆十五年》(英文版1981,中文版1985)、《放寬歷史的視界》(1988)、《中國大歷史》(英文版1988,聯經中文版1993)、《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1989)、《地北天南敘古今》(1991)、《資本主義與廿一世紀》(聯經1991、2018)、《從大歷史的角度讀蔣介石日記》(1993)、《近代中國的出路》(聯經1995)、《汴京殘夢》(聯經1997、2011)、《關係千萬重》(1998)、《黃河青山:黃仁宇回憶錄》(聯經2001)、《大歷史不會萎縮》(聯經2004)、《明代的漕運,1368-1644》(聯經2006)、《黃仁宇的大歷史觀》(聯經2018)。。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