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欲研習中國文化者,內心必有一儒學之定義在。然則何謂儒學,今人歧說紛紜。儒學兼具傳統與現代品格,實為中國文化之根脈,讀者諸君切望平實深湛之儒學讀本置諸案頭,以便翻檢。筆者精心結撰《儒學基礎讀本》,可謂應斯命而來,立意在以古人之言闡釋儒學之根由始末,先生只居間於幽微處點撥生發,終令舊籍隱處煥然而顯豁。是書中正允當,不發奇論,勘稱儒學進階之津樑,國學啟蒙之管鑰。
上冊 第一章 儒學是中國古代治國之學 1 第一節 儒學是孔子創立的治國之學 1 第二節 春秋戰國時代,百家之學也都是治國之學 9 第三節 堯舜之道就是仁義之道 13 第四節 仁義之道後世成為忠孝之道 26 第五節 忠孝之道後來演變為單方面的義務 31 第六節 禮是儒學治國的基本規範 37 第七節 與禮儀同樣重要的是音樂 45 第八節 制禮作樂是治國最重要的事業 51 第二章 禮的內容 61 第一節 最重要的禮是祭禮 61 第二節 祭祀的對象和級別 68 第三節 有益於人的事物都會被祀為貴神 76 第四節 最高神是昊天上帝 82 第五節 祭祀的目的是求福 89 第六節 喪禮是僅次於祭禮的禮儀 98 第七節 嘉禮、賓禮和軍禮也是制禮的內容 108 第八節 家禮和祠堂制度 115 第九節 作樂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創作祭祀的詩歌 121 第十節 法是和禮並行的治國規範 130 第三章 治國之學與天人之際 141 第一節 天人之際是儒學的最高學問 141 第二節 天命是一切言行的最高命令 151 第三節 天命君師以治理和教化民眾 163 第四節 德行是獲得天命和百姓擁護的基本條件 169 第五節 天意通過民心體現出來 172 第六節 天人感應是天意表達的基本形式 178 第七節 普通人也可以和天感應 184 第四章 儒學的世界觀 193 第一節 氣是構成世界的物質基礎 193 第二節 氣是固有的或者是由虛無和理產生的 197 第三節 精神是氣中之精、靈或理 211 第四節 氣是心志和肉體的仲介,也是物與物感應的中介 225 第五節 氣分陰陽五行,不停運動 229 第六節 事物不斷變化,但道不變 239 第七節 堯舜和夏商周三代是人類的黃金時代 248 第八節 治國的原則來源於天與陰陽五行 253 第九節 治國原則源於天理 256 下冊 第五章 關於人的本性 261 第一節 上天賦予人本性 261 第二節 性善與性惡之爭—關於人性的探討(一) 272 第三節 陰陽五行之氣決定人性有善有惡—關於人性的探討(二) 279 第四節 本性自然論—關於人性的探討(三) 283 第五節 性本清靜論—關於人性的探討(四) 286 第六節 氣質之性論—關於人性的探討(五) 289 第七節 性即理說—關於人性的探討(六) 293 第八節 人心與道心 296 第六章 新的修身、治國之道 303 第一節 格物致知是修身、治國的第一步 304 第二節 正心誠意是修身、治國的思想基礎 311 第三節 存天理滅人欲是心正意誠的途徑 317 第四節 身心修養須下切實工夫 322 第五節 致良知就是修身治國的全部 331 第六節 漢學與宋學之爭 337 第七節 為救國而採西學 342 第七章 儒者處世之道 353 第一節 君子謀道不謀食 353 第二節 有道則仕,無道則隱 357 第三節 求仁得仁,見義勇為 364 第四節 以正道求富貴 370 第五節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374 第六節 愛恨分明,直道而行 380 附錄一 儒學書籍和學校 385 第一節 《周易》 386 第二節 《尚書》 389 第三節 《詩經》 391 第四節 禮經 393 第五節 《春秋》 397 第六節 《論語》、《孟子》、《孝經》、《爾雅》 400 第七節 四書 402 第八節 《四庫全書》 405 第九節 儒學學校 407 附錄二 著名儒者 413 第一節 漢至唐優秀儒者 417 第二節 宋元明清優秀儒者 437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