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臺灣史與海洋史】系列叢書緣起 【推薦】舊殖民地工業化與技術移轉 ◎田島俊雄 【推薦】戰後臺灣經濟史研究的初啼新聲 ◎黃紹恆 自序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臺灣工業化的延續與移植 第二節 分析方法
第二章 日治時期及戰後初期的臺船公司(1919-1950) 第一節 臺灣造船業概況 第二節 日治時期的基隆船渠株式會社 第三節 日治時期的臺灣船渠株式會社 第四節 戰後初期臺灣船渠的接收與改組
第三章 1950-1956年的臺船公司 第一節 競爭市場的轉向與造船事業的發韌 第二節 美援扮演的角色與績效 第三節 造船事業的開展與技術的引進 第四節 員工的訓練與建教合作的初始
第四章 公營事業的委外經營--殷臺公司時期(1957-1962) 第一節 殷臺公司的成立與人事安排 第二節 政府政策的支持 第三節 殷臺公司的績效與財務的虧損 第四節 小結--殷臺時期的造船與臺灣工業化的侷限
第五章 臺船公司與石川島公司的技術移轉 第一節 人事制度及經營策略的調整 第二節 日本技術的引進 第三節 臺船公司經驗的移植--中國造船公司的成立
第六章 臺船公司的技術學習模式與政府政策 第一節 技術移轉的績效與限制 第二節 從造船教育的開展到研發的起始 第三節 政府政策的援助與受限 第四節 技術學習、政府政策與商業經營
第七章 結論
附表 徵引書目
圖目錄 圖2-1 基隆船渠盈虧狀況 圖2-2 基隆船渠收入結構 圖2-3 基隆船渠成本結構分析 圖2-4 臺灣船渠組織圖 圖2-5 臺灣船渠收支結構 圖2-6 臺灣機械造船公司組織圖 圖2-7 臺灣造船公司組織圖 圖6-1 現代造船廠之生產流程
表目錄 表2-1 日治時期臺灣造船工廠規模大小統計(依據員工聘用人數) 表2-2 1946年臺灣各造船廠之規模及特徵(1946年) 表2-3 戰後初期中國較具規模船廠船塢 表2-4 基隆船渠株式會社持股變化(1921、1930、1934、1937年) 表2-5 臺灣總督府給予基隆船渠補助金及基隆船渠應付利息金額(1921-1925年) 表2-6 臺灣船渠承接各項業務實績(1941-1944) 表2-7 戰後初期臺灣鐵工所和臺灣船渠株式會社狀況(1946年) 表2-8 戰後臺灣船渠株式會社移交時人員職位分佈(1946年7月3日) 表2-9 1949年臺船公司職員分配及分布表 表2-10 1948年4月臺船公司工人主要幹部之背景組成 表2-11 臺灣船渠股份變化(1937、1943、1946年) 表2-12 臺灣機械造船公司接收日產後的股份構成 表2-13 1948年度創業經費收入明細表(1948年4月1日至12月12日止) 表2-14 臺船公司股東持有資本分配變化(1948-1954年) 表3-1 1951年臺灣銀行與美援修船貸款修船統計表(僅包含大修部分) 表3-2 1951年度修船業務對象噸位比較表 表3-3 美援修船貸款實績(1951-1955年) 表3-4 臺船公司1948年4月至1955年6月主要生產設備增加簡表 表3-5 美援造船航運發展計畫中對臺灣造船公司的借款 表3-6 1950年代臺船公司派遣出國受訓人員 表4-1 殷臺公司時期末期職員薪資範圍(1962年) 表4-2 1957年2月至1960年6月殷臺公司營運狀況 表4-3 殷臺公司銷售收入來源(1957年12月至1960年6月) 表4-4 殷臺公司於各項業務之收益狀況 表4-5 殷臺公司時期造船的盈虧狀況(1957年12月至1960年6月) 表4-6 殷臺公司停止營業後資產負債清理表(1967年) 表5-1 石川島公司與三菱公司製造能力比較 表5-2 石川島公司所提之材料國內採購率計畫 表6-1 臺船公司1946年至1977年造船及修船生產績效 表6-2 1954-1964年臺船公司(包含殷臺公司)所建造主要船舶 表6-3 臺船公司引進石川島公司技術後主要建造的船舶(1965-1977) 表6-4 1962-1977年臺船公司營業總收支及盈虧 表6-5 1962-1977年臺船公司資本支出及資金來源 表6-6 1962-1977年臺船公司資產總值、固定資產及資本淨值 表6-7 1962-1977年臺船公司財務結構比率 表6-8 1962-1977年臺船公司經營分析比率 表6-9 1962-1977年臺船公司的外匯收入 表6-10 臺船公司因技術移轉而吸收造船新技術之過程 表6-11 臺船公司350噸漁船與殷臺公司36,0噸油輪的主要尺寸比較 表6-12 臺船公司350噸漁船與殷臺公司36,0噸油輪的主要用料比較 表6-13 建造28,0噸級油輪船用器材國內自製率(1970-1977年) 表6-14 建造1,0噸級油輪船用器材國內自製率(1970-1977年) 表6-15 臺船公司業務銷售分配(1968-1977) 表6-16 臺船公司單位成本、單位售價與獲利率比較表 表6-17 1976年日本、韓國和臺灣造船政策的比較 附表一 1930(昭和5)年臺灣造船業工廠 附表二 1935(昭和10)年臺灣造船工場 附表三 1936(昭和11)年臺灣造船工場 附表四 1953年臺灣省造船業民營工廠 附表五 戰後初期負責接收臺灣船渠株式會社的中國大陸員工 附表六 1948年調任至臺船公司之中央造船公司籌辦處職員至1950年升任至主管者名單 附表七 1949年夏季臺船公司部分職員職務分類表 附表八 臺船公司大事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