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導讀 中文版序 中文版凡例 前言 序論 對於做為殖民地政策的青年團之分析角度 0.1 本書研究對象與主題 0.2 先行研究探討 0.3 本書特徵與方法 0.4 田野調查之概要 0.5 關於口述資料之使用 0.6 本書架構 第一章 對地方領導者的教化:1910年代 1.1 前言 1.2 臺灣統治的架構及教育制度 1.3 臺灣教化團體的成立 1.4「青年」的教育問題 1.5 新莊街的教化團體 1.6 小結 第二章 官製青年會與抗日青年團體的抗爭:1920年代 2.1 前言 2.2 知識分子發起的抗日民族運動和農村演講 2.3 青年團體的成立與臺灣人的分裂 2.4 臺灣的「不良」問題 2.5 開始支付對青年團體的補助金與文教局的成立 2.6 臺北州的對策 2.7 新莊街青年會之成立 2.8 小結 第三章 總督府的青年團統制及「篤農家」的養成:1930至1935年 3.1 前言 3.2 府訓令72號的發布與青年團體之取締 3.3 從青年會到青年團的重編 3.4 全島教化目標的完成:臺灣社會教化協議會 3.5 青年團教化內容標準化 3.6 成人團體的衰退 3.7 新莊街中由青年會至青年團的轉換 3.8 小結 第四章 臺灣人地方領導者的政治勢力後退與「海外工作」尖兵之養成:1935至1938年 4.1 前言 4.2 部落設置與中日全面戰爭的開始 4.3 對青年階層強化「公民」、「實業」主義 4.4 地方選舉與青年團中臺灣人地方領導者的後退 4.5 轉向部落青年團:組織擴大及組織網的充實 4.6 全島層級的聯合完成及加盟大日本聯合青年團 4.7 教練、查閱的開始 4.8 勤行報國青年隊之青年團幹部養成 4.9「海外工作」尖兵的養成 4.10 新莊街青年團的變化 4.11 小結 第五章 團員中下層化與日本人統治青年團:1939至1942年 5.1 前言 5.2 青年學校制度之實施 5.3 青年團員之「中下層化」 5.4 透過教練、查閱貫徹青年管理 5.5 青年團日本人指導員的增加 5.6 皇民化之尖銳化與《國民學校令》 5.7 大日本青少年團的發起與臺灣青少年團之誕生 5.8 青年團更進一步「中下層化」與學校管理的強化 5.9 青年團的活動內容 5.10 總督府設置勤行報國青年隊 5.11 陸軍特別志願兵制度之實施 5.12 新莊街中來自青年團之陸軍特別志願兵 5.13 小結 第六章 青年團移交皇民奉公會管理及青年管理機關化:1943至1945年 6.1 前言 6.2 青年團移交皇民奉公會管理 6.3 徵兵制的實施 6.4 青年鍊成設施的擴充和青年團之變化 6.5 青年團的變化以及青年團員之過重負擔 6.6 青年團的結束 6.7 新莊街的青年團結局 6.8 小結 第七章 結論 7.1 青年團政策之變遷 7.2 臺灣人的上升志向與分裂:以新莊街為例 7.3 本書限制及今後研究課題 日文版後記 引用文獻 索引
作者簡介 宮崎聖子 日本御茶之水女子大學人文科學博士,現任日本福岡女子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教授。研究領域為臺灣地域研究、文化人類學及性別研究。著有《地域社会から見る帝国日本と植民地──朝鮮・台湾・満洲》、《ジェンダー研究が拓く地平》等,並譯有《幻の人類学者森丑之助》(楊南郡著)等。 審訂者簡介 許佩賢 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現任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研究領域為日治時代臺灣教育史,長期從事教育史研究及教育史料蒐集整理工作。著有《殖民地臺灣近代教育的鏡像》、《太陽旗下的魔法學校》,並譯有《殖民地帝國日本的文化統合》、《攻臺戰記》等書。 譯者簡介 郭婷玉 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現為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候選人。研究領域為日治時代臺灣地方社會勢力,並關注近代日本與東亞史、琉球王國.沖繩史、明清以降中國地方社會等議題。著有《圖解臺灣史》(合著),並譯有《這才是真實的滿洲史》等書。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