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類何以陷入戰爭:李德哈特的歷史哲學
|
|
Why Don’t We Learn from History? |
|
|
|
|
|
|
|
|
ISBN |
9789578654518 |
定价 |
NT360 |
售价 |
RM56.30 |
优惠价 |
RM48.42 *
|
作者 |
李德哈特
|
译者 |
鈕先鍾 |
出版社 |
八旗文化
|
出版日期 |
2019-03-06 |
装订 |
平裝. 單色印刷. 224 页. 19.5. |
库存量 |
海外库存 下单时可选择“空运”或“海运”(空运和海运需独立下单)。空运费每本书/CD是RM12.00。 空运需时8-11个工作天,海运需时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时间不包括出版社调货的时间以及尚未出版的预购商品) |
|
有现货时通知我 |
|
放入下次购买清单 |
|
|
|
|
|
|
|
|
|
|
|
|
|
|
|
|
戰略與史學大師的思想大成
李德哈特的思想,鈕先鍾的詮釋
東西方戰略大師碰撞出的火花
重新檢視歷史對今日的教訓
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李德哈特即慨嘆,人類基於本身的愚昧,未能擺脫戰爭的苦難,而以Why Don't We Learn from History?為名寫下了這本他個人對歷史的反省。本書是李德哈特的研究成果與思想之精華,也是填補作者其他的大戰史和戰略論等書的寫作背景與個人觀點的論述。是理解他的二戰史、戰略論等作品的重要思想背景。
作為一個史學家,李德哈特力求嚴謹、客觀,以維持他個人在研究、判斷和發表的獨立性,這造就了他的作品在他辭世50年之後依然有突出的參考價值。
人類要到什麼時候才能向歷史學習呢?
●1812年的拿破崙征俄失敗,是個在歷史上人們總會談論的重大錯誤,可是在129年後,希特勒再次做出誤判,為什麼?
●一個發生在巴爾幹半島上的暗殺事件卻把整個歐洲帶入萬劫不復的戰禍之中,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為什麼?
●英國對波蘭曾提出在危難之時,對華沙提供必要的援助,可是英法兩國是沒有能力實踐這個諾言的,但英國人還是讓波蘭人相信了這個空泛的承諾,為什麼?
●人們總相信己方發動的戰爭能夠在短時間之內取得勝利,但事實證明這樣的推估是毫無根據的,但在一戰、二戰、越戰、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都一再發生同樣的錯誤,為什麼?
李德哈特研究歷史問題時,經常採取透視的方法,從過去透過現在而進入未來。在預測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決定性發展時,他就是採用了這種方法。他引用俾斯麥的名言:「愚人說他們從經驗中學習,我則寧願利用他人的經驗。」歷史是普世的經驗,比任何個人的經驗都更長久、更廣泛、更複雜多變。因此他的預測往往準確。
李德哈特總結現代戰爭對於人類歷史的影響時,得出這樣的結論:在過去一百年,科學和技術使物質條件和生活工具所產生的變化,遠超過前二千年的總和。但人類把如此巨大的新力量用之於戰爭的目標時,在使用態度上的肆無忌憚,還是和他們的祖先使用原始性工具時完全一樣,從未考慮到工具在效力上的差異。近代國家的政府在戰爭中大都是從不考慮戰後的結果,而過去的政治家反而有足夠的睿智,能夠把此種考慮經常擺在心裡。
即使重看二十一世紀以來這短短的十八年歷史,你會發現,李德哈特的論點正好反映在我們今天周遭發生的戰爭與政爭之中。「那些影響國家命運的大事,其決定的基礎往往不是平衡的判斷,而是衝動的情緒,以及層級不高的個人考量。」人類似乎還沒有從過去的經驗學到李德哈特所說的教訓。本書正是李德哈特針對人類的弱點——不向歷史學習而一再重蹈覆轍,敲出最為沉重的警聲。歷史意識能幫助人類在「危難的時候」保持冷靜,度過難關。歷史指出最長的隧道還是有其終點。即使我們看不出前途存有任何正向的希望,但是一種對於未來演變而對歷史的關注,還是可以幫助我們繼續活下去的。
|
|
|
|
|
|
|
|
|
|
|
|
|
|
|
目錄
推薦序
譯序
原序
前言
第一章 歷史與真實:為何要研究歷史
歷史的價值
軍事史的重要
歷史的探索
歷史的論述
科學的方法
對真實的畏懼
對真實的逃避
盲目的忠心
第二章 政府與自由:如何研究歷史
受蒙蔽的當權者
民主的約束
民主制度中的權力政治
幕後人物
獨裁的模式
獨裁心理學
獨裁政權的基本缺點
困擾的趨勢
強迫服役的荒謬
靠強迫來進步嗎?
第三章 戰爭與和平:當代的省思與建言
對權力的欲望
權宜的近視性
信守諾言的重要性
慎作諾言的重要性
戰爭細菌
戰爭細菌如何發生作用
戰爭細菌如何頑抗不滅
虛幻的勝利
節制的重要性
如幻影般的條約
知識份子的兩難
服從的局限性
武力的問題
限制戰爭的問題
裁軍的問題
非正規戰爭的問題
世界秩序的問題
世界信仰的問題
結語
|
|
|
|
|
|
|
|
|
|
|
|
|
|
|
作者簡介
李德哈特(Sir B. H. Liddell Hart)
英國戰略家和史學家,有「二十世紀克勞塞維茨」之稱,其作品極多,以戰略與戰爭歷史為主。1895年10月出生於巴黎,為英國牧師之子。畢業於劍橋大學,1914年加入英國陸軍擔任步兵軍官,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兩度受傷,在索穆河會戰中存活,1927年以上尉軍階退伍。
離開部隊後以寫作為生,曾在《每日電訊報》和《泰晤士報》擔任軍事記者,其戰略思想的雛形,是在1929年出版的《歷史中的決定性戰爭》中奠定,本書之後不斷地延伸與修訂,最後取名《戰略論:間接路線》。著作超過三十餘冊,除《戰略論》和兩次大戰戰史外,還有他自己的傳記,成為多產的軍事作家。李德哈特治學嚴謹,他所寫的歷史為人們所推崇的原因之一,就是他會親自做田野調查,實勘戰場或遺跡,收集足夠材料後才開始書寫。
二次大戰前(1937-1938)擔任英國陸軍大臣私人顧問,並影響了張伯倫政府的陸軍改組政策。李德哈特是閃擊戰的倡導者,其地位與富勒將軍齊名,並被德國古德林將軍譽為「機械化戰爭理論的創始者」。
由於李德哈特反對邱吉爾的若干戰爭政策,而始終未能在英國施展抱負。不過他的思想在其他國家,特別是德國具有相當的影響。
他的研究不限於軍事領域,更涉足歷史和哲學。戰後,李德哈特在軍事學術界地位達到最高峰,巡迴於歐美各大學及軍事院校進行講學,被廣泛公認為戰略研究先驅。1966年受英女王冊封為爵士,1970年逝世。
審訂者簡介
揭仲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所博士,曾在出版社負責軍事叢書的編務,參與過編輯《西洋世界軍事史》套書,譯作有《圖說諾曼第登陸》。現為國防軍事智庫研究員。
譯者簡介
鈕先鍾(1913 ~ 2004)
軍事學者,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教授以及戰略研究所榮譽教授,前三軍大學榮譽講座教授。曾任《臺灣新生報》總編輯、國防計畫局編譯室主任、軍事譯粹社發行人、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教授等。其譯作近九十種,為台灣戰略研究學界留下了許多珍貴的作品,開拓了後世的戰略研究學界的眼界。著作涵括戰史及戰略。流傳後世的經典作品包括《大戰略漫談》、《現代戰略思潮》、《西方戰略思想史》、《歷史與戰略》、《戰略研究入門》等。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