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本書對先秦諸子學術做了一結構性研究,為有興趣深入了解中國傳統學術和社會的讀者提供了一個整體性的圖景和學習的直觀捷徑。先秦諸子學術主要內容,道,德,仁,義,禮,刑,兵,外德(得)諸範疇,與西方不同學術之間互相否定不同,其主要關係是相互聯繫與支持。先秦諸子的學術,是一有機整體,此整體使中國人在漫長歷史中,能夠處理各種社會問題,因應社會的變遷變亂而有所發展,更為此後兩千年的學術發展提供了線索。 本書對《莊子.逍遙遊》中「小大之辯」提出了新解,指出墨子是道家與兵家法家聯繫的關鍵,從而第一次將先秦百家真正聯繫起來成為一個系統。並將以上範疇合為一圖,以展示出其間的相互關係,討論了它們與社會(人道)的盈虛消長的關係,並涉及現代環境下,傳統學術之用。 本書特色 本書將先秦學術作為一個整體來處理,並提出了作者命名為匡廓圖的中國哲學結構。這個結構模型主要是受到李宗吾的啟發,是對李宗吾《中國學術之趨勢》一書中的思想的繼承和演繹。匡廓圖不僅反映出中國人的思想結構和社會結構,也適用於一般性的人類的思想和社會結構。 名人推薦 歐洲華文作家協會會員 黃鶴升
為道還先生書序/黃鶴昇 003 自序 007 第一部分 029 第一章 德出於道,道同德異 030 一、道德是道和德 031 二、《莊子‧逍遙遊》「小大之辨」解 033 三、道與歧路 035 第二章 道與德的框架 038 一、道可道,非常「道」 038 二、道德的框架 041 三、自道之德與自得之德 044 四、從道到我:天,地,人 048 第三章 研究《老子》的意義 052 一、道之處所 053 二、道德有常 056 三、《老子》在認識上的接引作用 058 第四章 不必待有之無 063 一、道的起點:無待之無 063 二、不可致詰的玄 068 三、無待之無的用 071 四、無待之無的背後 072 第五章 道德框架的範圍 076 一、道德的整體性 076 二、道德框架中的遠和反 079 三、道德框架的研究現狀 084 第六章 李宗吾的《中國學術之趨勢》 087 一、李宗吾其人 087 二、李宗吾的道家立足點 089 三、中國學術的三個時期 090 第七章 李宗吾的道德框架 096 一、老子提出的學術總綱 097 二、道德仁義禮的層次和關係 100 第八章 道德框架圖─道流 104 一、超越門戶之見 105 二、老莊的仁義禮 109 三、道流而為德 113 四、德到仁,仁到義,義到禮的流化 116 第九章 道德環流的遠則返 123 一、刑─由禮而返 124 二、兵─由返而消亡 130 三、兵與德的關係 132 四、刑即是剝奪 136 第十章 匡廓圖說(上) 138 一、墨家在傳統學術中的位置 143 二、中國傳統學術與士 150 三、對道與德的認識 157 四、莊子,內德,吾我之辨 162 五、外得的範疇和相關理論 170 六、德流而為仁和兵 174 第十一章 匡廓圖說(中) 183 一、仁流而為義,二人到三人 183 二、信,真,事非,宜,節 186 三、禮 192 四、義的範疇與孟子 198 五、義與兵,刑,和禮 205 六、個人,社會,傳統,和歷史 210 第十二章 匡廓圖說(下) 216 一、刑的範疇與韓非 216 二、刑與仁義禮的關係 221 三、完整的人 226 四、天下:國存在的背景 237 五、經濟的兩重性 242 六、兵處於經濟之下 248 七、國的歷史和未來 255 第二部分 263 第十三章 解德(上):名實,體用 264 一、中國人獨有的德 265 二、象和言 268 三、語言與文字 272 四、實無名,名無實 275 五、體用 277 六、體用的特例:道 284 七、體有積:道無體不積,德積聚而成 286 八、道在社會中之用:禮 289 第十四章 解德(中):吾與用 292 一、德的體:命,形,性 292 二、德的用 296 三、德連接自然和社會 299 四、用的主持者:吾 303 五、性修返德 308 六、吾之用 312 第十五章 解德(下):何以得德 316 一、妙與徼:直覺與邏輯 316 二、德言 319 三、德與社會 322 四、德與身 326 五、德與外得 329 六、德與術 333 第十六章 莊子逍遙遊 337 一、《莊子》的文字 338 二、莊子據於德 342 三、《莊子》與《老子》 346 四、《莊子》與道德框架 351 五、莊子與中 356 六、莊子的道心 361 第十七章 無為與道德 366 一、「無為」的內德根源 367 二、無為是至善的 371 三、無為與人世 375 四、甚易行的無為 380 第十八章 仁,心之德,愛之理 387 一、仁的地位 389 二、仁是人道之本 393 三、道統,學統,和政統 396 四、智者利仁 398 五、仁能生善 401 第十九章 社會複雜性 自由意志 406 一、老莊孔孟的社會思想 408 二、道德與個人 413 三、人性與人道 416 四、自由意志:實現勝於證明 419 五、社會的複雜性 425
作者簡介 楊道還 畢業於美國弗吉尼亞州威廉和瑪麗學院,獲博士學位。他現定居於美國密西根州。任何垂詢可以通過電子郵件與作者聯繫:daohuanyang.wm@gmail.com。 About the Author Yang, Daohuan is the pen name of the author. He received a Ph.D degree from the College of William and Mary in Virginia, US in 2004. He currently lives in Michigan. The author can be contacted by email at daohuanyang.wm@gmail.com.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