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臺灣自明鄭時期所種植的是秈稻,其外觀細長、口感較不黏,稱為在來米;而現今臺灣人常吃的卻是外觀短圓、口感黏Q的稉稻,又稱蓬萊米。實際上臺灣人改種蓬萊米的歷史不足百年,且轉換期很短;能在數年內完成,實有賴於各位農業技術者的努力,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人稱「蓬萊米之父」的磯永吉。 本書是磯永吉在臺北帝國大學的代表作,前身為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於1941年所出版的《水稻耕種法講演》,乃磯永吉於臺灣各地演講所匯集而成的專論。1944年的增補版則由臺灣農會出版,內容擴增許多,除了補充圖片,亦增加三個章節的內容,兼顧育種、農耕、採收、品質品評等細節,緊密扣合稻作的生長軌跡,乃集磯永吉三十餘年在臺育稻經驗之大成,亦是見證這段稻米變革史的重要文獻。
「慶祝國立臺灣大學創校九十週年選輯」總序/王泰升 導讀/蔡承豪 序/磯永吉 一、純良種子及其の採收法 二、種子の乾燥及貯藏種子の發芽力 三、種子の後熟と發芽力 四、選種法 五、耕種及育種上稻の相關現象の應用 六、蓬萊米の由來 七、佛印稻作概要 八、比律賓中部呂宋平野蓬萊種作 九、苗代及若苗の育成法、薄播 一〇、本田整地法特に深耕と地力の增進 一一、施肥量及施肥法、自給肥料特に堆肥及綠肥の增產 一二、栽植密度特に密植と正條植 一三、插秧特に植付適期及淺植 一四、灌溉法特に淺水灌溉 一五、除草法及其の回數 一六、病蟲害の防除 一七、管理 一八、籾米の收穫、乾燥、調製、貯藏及玄米品質 一九、壓稻 二〇、甲當收量の檢討 附 一、稻特性調查標準 二、裏作小麥耕種規準 三、裏作亞麻耕種規準 四、糊仔甘藷耕種規準 五、耕耡法 六、農具の手入 圖解
作者簡介 磯永吉 農業家。日本廣島人,畢業於北海道東北帝國大學農科分校(現為北海道大學)農業科系。曾任臺灣總督府農業試驗場技師、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農業部種藝科長兼殖產局農務課技師、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農林學校講師、臺北帝國大學農學部熱帶農學第三講座教授兼大學附屬農場長、臺灣總督府農事試驗所所長等。中日戰爭結束後,留任臺灣大學農藝系教授與省農林廳顧問。代表著作為《亞熱帶地區水稻與輪作物》(Rice and Crops in its Rotation in Subtropical Zones)。擔任臺灣總督府農業試驗場技師期間指導末永仁進行臺灣在來米的改良,在末永仁選出「臺中65號」後,開創了臺灣蓬萊米的時代,使臺灣農民的收益大幅增加,故臺人尊稱磯永吉為「蓬萊米之父」、末永仁為「蓬萊米之母」。
买了这本书的人也买...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