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暗巷中大道旁的掙扎 即使微小 不能只有我們看到 香港動物保護歷史中的註腳 Meow is There 同是生命,牠們本也有生存的權利, 況且牠們所要的不多, 只是一條活路,但總是事與願違。 Take Meow Home 有一些人,看到了這些生命的掙扎, 他們伸出了援手提供無償的協助。 不為金錢與名利, 只是基於一種美麗善良的人性, 與對生命的尊重。 與社區動物共存 流浪貓在市區生活,除了要面對糧食不足、疾病、被狗隻(或人)攻擊的危機外,不喜歡牠們的人甚至會向漁農自然護理署(下簡稱「漁護署」)作出投訴。漁護署在接到投訴後,就會在該地區放置捕獸籠,所有捕捉回來的流浪貓狗,都會被送往漁護署轄下的四個動物管理中心,被送進這裏的動物,四天內沒有主人領回,除了幸運的少數被送往動物福利機構供市民領養,其餘的都被人道毀滅。 香港的保護動物政策十年如一日,棄養不是犯法,虐待動物搜證困難,而成功檢控的案件少之又少,即使被判罪成,刑罰亦沒有阻嚇力。在市區夾縫中掙扎求存的這些小生命,由一班善心人士自發照料,保障牠們的生存權利。據漁護署數字,二○一七年有三百八十一隻貓在漁護署遭人道毀滅,與二○○七年的四千八百一十三隻相比,十年前後數目相差逾十二倍。這個數據得來不易,一班愛貓、不忍看到貓受苦的善心人,他們的努力實在不容忽視。 書中記錄十個默默為無家貓付出的故事。Tammy、畢太、阿安、黃生、Milk,以及民間非牟利動物組織生命續弦的翠兒、大澳流浪貓之家的張敏芳、保護遺棄動物協會的陳淑娟、香港群貓會的陳靈怡、Jaemi及Patrick,他們的名字平凡,但他們做過的事影響了無數「貓生」:自發為流浪貓提供食糧,為牠們進行絕育、醫病,甚至想盡辦法在動物管理中心把一腳踏進鬼門關的流浪貓救出來。是甚麼力量驅使他們為這些小生命無償付出? 領養,不棄養 二○一四年,葉漢華將多年追拍的流浪貓相片結集出版《街貓》一書,為讓大家看見同在社區中有另一簇群也同樣在掙扎求存。同是生命,牠們本也有生存的權利,況且牠們所要的不多,只是一條活路,但總是事與願違。近年多宗輕判的虐貓案、或根本追查不到的虐待動物事件令人扼腕深感無能為力。 這次有擅寫人物訪問的前周刊記者石樂彤加入,花兩年時間籌備追訪十位貓義工。他們是真真正正看到這些生命的掙扎與提供協助的人。外人(沒有在關注動物議題以及對動物不動情的人)不能理解他們的舉止:無償的,甚至倒貼,為非親非故的動物(非人)付出時間金錢,甚至連自己是否要吃要住都不介意。外人認定他們都是「痴線」的,希望外人能發現這本書,並能理解這些人的付出。他們有各自的理由與得著,那些都不是金錢能夠恆量與定義的,都是基於一種美麗善良的人性,與對生命的尊重。
作者簡介 石樂彤 曾任周刊人物訪問記者,喜歡聽別人的故事,一直於寫作既是痛苦又是快樂的矛盾間遊走;喜歡一切讓生命更美好的事物,包括貓和狗。 葉漢華/攝影 二○○一年始任新聞攝影記者。愛跟貓說話,卻不愛貓。因工作走遍港九,藉此穿梭後街小巷,用影像記錄社區貓生活,二○一四年出版《街貓》一書,獲第二十六屆中學生好書龍虎榜——十本好書。
最近浏览商品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