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本書即是以東亞的集體情感為關鍵字,探索東亞共鳴如何形成和擴大的研究成果。以韓國和中國的歷史和當代社會為主要對象,本書試圖分析特定「情感」如何支配一個時代,建立人與人之間相互認同的體系,並發揮歷史影響力。藉此研究希望能促進雙方的學術對話,相互提供有益的參考。 作為近幾年來有關非文字化情感的研究成果,本書致力於探究情感在歷史和現實中如何發揮其實質的作用,影響人類、社會、生活及其相互間的作用。情感研究試圖從存在論式的問題意識出發,重新反思在遭遇新自由主義正面衝擊的韓國現代社會和全球化時代裡人文性所能發揮的作用,以及如何恢復人文學科的活力。 本書第一部,試圖以建立譜系的方式,分別聚焦啟蒙知識分子登場的近代初期,殖民地統治時期,發生5.18事件的80年代,以及發生世越號慘劇的當代這四個歷史時期的經驗,試圖探討韓國在特定歷史事件和社會契機下形成的集體情感是如何運作及延續的。 本書第二部。透過韓國和中國的事例考察集體情感運作的文化政治方式,揭示東亞集體情感的政治化和制度化的過程。從中國宋代到現代,從15世紀的朝鮮時期到光化門燭光示威發生的當代,第二部的研究藉由實際的社會現象和文化經驗分析情感在歷史時空中運作的方式。以中國史為研究對象的有河炅心,胡曉真和李珠海的論文,以韓國為研究對象的則有金志修,Lee Hana和朴晉佑的論文。 本書透過分析歷史,社會,主體和它們各自的相互作用,將無限增值和擴張的「影子-關係」的世界解讀為非文字化的符號,從而揭示出無視和輕蔑、隱匿和剝奪、排斥和厭惡、負罪感和羞恥、恐懼和受辱感、挫折和達觀、共鳴與排斥的集體情感如何牽引歷史的發展脈絡,在韓國,東亞和全球化時代裡翻湧綿延。另外,本書還試圖批判地考察管控和調節集體情感的情感政治如何運作,以及在全球化時代形成和傳播共鳴的文化裝置如何發揮作用。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