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日本的形成:空間與時間穿越的旅程
|
|
The Invention of Modern Japan |
|
|
|
|
|
|
|
|
ISBN |
9789578630574 |
定价 |
NT380 |
售价 |
RM59.40 |
优惠价 |
RM51.08 *
|
作者 |
故事編輯部
|
出版社 |
遠足文化
|
出版日期 |
2018-08-22 |
装订 |
平裝. 單色印刷. 384 页. 21. |
库存量 |
已搶購一空目前無法購買 |
|
可订购时通知我 |
|
|
|
|
|
|
|
|
|
|
|
|
|
|
|
|
台灣最具影響力的人文內容網站——故事
13位台港青年學者 × 15篇從空間出發的現代日本解讀
連結紐約與江戶 從岩倉使節團到東京奧運
明治維新150週年的台灣觀點
日本,離我們很近,也很遠。
台灣每年有大批的旅客前往日本;日本也有將近兩百萬人次來台灣旅行。地理上,台日距離很近,現代歷史上,兩者也有千絲萬縷的關係。然而,坊間與日本文化、歷史相關的出版品仍嫌不足,台灣對日本的特別情感,不同立場和觀點的作者可能會以相異的方式陳述——
本書提供的,是一群年輕學人對於現代日本形成的本土詮釋。
一百五十年前,「明治維新」這場塑造日本近代史最為重要的事件,是世界史上少有的變革成功的例子。
各國學者對這場運動為何成功的原因,已有汗牛充棟的論述。但是當我們論及近代日本的形成時,總不乏探討大政奉還、版籍奉還、廢藩置縣等制度改革,以及諸如木戶孝允、坂本龍馬、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等維新志士,而這樣以時間為經、人物為緯的歷史敘述方式,往往忽略了不同地方在現代日本形成過程中的重要性:
西鄉隆盛所在的薩摩(今鹿兒島縣)為什麼成為維新的前哨站?
長州(今山口縣)為什麼成為現代日本的主人?
坂本龍馬所在的南國土佐(今高知縣),遠在四國的最南端,為什麼可以成為維新、自由民權及財閥興起之地?
在巨變中,原本的大城市又如何應對新世界帶來的衝擊?例如,橫濱作為「黑船來襲」首當其衝的城市,一般人如何習慣西洋的生活?而沒有天皇的京都,「傳統」文化跟「現代」間如何調適?
本書係由「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網址:gushi.tw/)招募十多位青年學者共同發想完成,目的在網路資訊零碎的時代進行整合,提供日本現代史的體系性看法。全書集合共計十五篇台港年輕學人的作品,雖然每篇的深淺難易不一,筆法也互異,但從頭讀到尾,得以對日本現代的形成有一個具體的認識。了解日本的現代化,同時也會了解台灣與東亞現代的進程。現代日本形成的過程,是歷史、也是現在進行式,透過理解歷史和現在,我們將更加了解日本會走向甚麼樣的未來。
好評推薦
台日文化經濟協會
李明璁 社會學家、作家
胡忠信 歷史學者、政治評論家、電視廣播主持人
陳永峰 東海大學日本區域研究中心主任,京都大學法學博士
楊斯棓 醫師.TEDxTAIPEI受邀講者
|
|
|
|
|
|
|
|
|
|
|
|
|
|
|
目錄
序:從空間理解現代日本的形成
第一部: 倒幕與維新
1. 加賀:從敗者的角度如何看待明治維新?/高彩雯
2. 南國土佐如何促成維新、自由民權與財閥的興起?/蔡明純
3. 會津如何成為維新的陰影與夢靨? /胡煒權
4. 長州如何成為盛產近代日本主人的之地?/高文傑
5. 邊陲的薩摩如何成為明治維新的前哨?/鍾宜芬
6. 從紐約到江戶:美國的捕鯨事業如何敲開日本的國門?/蔡政修
第二部:西化與轉型
1. 橫濱如何成為傳播西洋新事物之地?/胡川安
2. 神戶如何成為日本最不日本的城市?/王品涵
3. 沒有天皇的京都:京都如何走向現代化? /胡川安
4. 大阪如何從「天下廚房」蛻變為「東洋的曼徹斯特」?/宋彥陞
第三部:擴張與殖民
1. 北海道如何從原住民的家園變成日本人的領土?/高文傑
2. 日本首當其衝的殖民課題:臺灣特有的熱帶疾病該如何克服?/吳亮衡
3. 日本如何統治朝鮮?/林政佑
4. 滿州國:日本的大陸之夢如何幻滅?/黃昱翰
5. 來自琉球的空手道如何成為東京二○二○年奧運的參賽項目?/高文傑
結語 東京奇蹟:奧運如何帶領東京走向未來?/蔡曉林 |
|
|
|
|
|
|
|
|
|
|
|
|
|
|
作者簡介
故事編輯部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
自 2014 年 8 月起,網站「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址:gushi.tw/)成立,並於 2015 年籌組 StoryStudio Inc.;2015 年 10 月,正式啟動「說書Speaking of Books」(網址:sobooks.tw/),並從線上走到線下,推出一系列活動,同時籌劃「故事的移動教室」與「臺灣故事小旅行」;2017年,承接臺灣歷史博物館之《觀・臺灣》編務,並與國內各出版社合作,三年內推出二十本本土創作的歷史人文好書。
StoryStudio 是一個以人文歷史為核心的跨媒體內容團隊,致力於公眾教育、知識傳播與文化體驗。我們透過創意發想,結合運用新媒體技術,將學術研究與專業知識,轉換成平易近人但不失深度的內容,希望讓歷史走進生活。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