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序 歲月下的印象 第一章 產業與趨勢 懷舊與逃避主義後的迷失:1950-1960年代台灣電影概況 多情反被多情誤:複習瓊瑤電影 台灣的卡通產業:漫畫與加工 愛國片的反效果:當抗戰變成了瓊瑤 台灣新電影的崛起發展與反省 新電影的處境與危機 文學作品的庸俗化 禁忌小說的藝術化 那時拍電影如吃鴉片會上癮的 台灣電影的國際認同 新電影進入1990年代 解嚴對台灣電影的影響 白色恐怖和美麗島之政治反省圖 外省人的台灣意識 國際影展與市場 國際當紅,島內失利:1990s 虛構歷史.都會夢魘.倫理逾越:1990s 當代、後現代與儒家:世紀末 台灣文化與好萊塢 跨亞洲,泛華語電影興起 美國學術界的肯定 年輕化的創作力:2010s 台灣新世代電影活力 金馬獎的改革 2008金馬競技場:中港台《集結號》《投名狀》《海角七號》鼎足而三 為什麼影視應成為國家重大產業政策? 小清新與台客片 第二章 作者與作品 胡金銓 電影儒俠 才華橫溢的作者 胡金銓為台北把脈——《終身大事》 三世之宿命壓抑——《大輪迴》 李行 倫理烏托邦 一甲子的輝煌 楊德昌 從電腦、電機到電影 一個刻意被忽略的時代——《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電影神話的割裂與重組——《恐怖分子》 高達、安東尼奧尼和神經喜劇——《獨立時代》 剝削與操縱間的都會文明——《麻將》 先德成仙:超越時代 侯孝賢 第一部反省台灣社會的電影——《兒子的大玩偶》 侯孝賢開創新電影經驗 有情天地——《戀戀風塵》 台灣四十年的政治文化證言——《童年往事》 田野.童年.親子關係——《冬冬的假期》 都市人間孤兒——《尼羅河女兒》 試賦台灣史詩——《悲情城市》 縱浪大化中,不悲亦不喜——《戲夢人生》 悲情三部曲完結篇——《好男好女》 紅藍宣言:侯孝賢與王家衛 王童 真偽之辨證——《假如我是真的》 市井小民之盎然生命力——王童與《陽春老爸》 開創政治性諷刺——《稻草人》 外省人的荒謬悲觀——《香蕉天堂》 吳念真 時代巨軌下脫落的礦工世界——《多桑》 救命!美國人在台灣——《太平天國》 電影應是庶民之最愛 蔡明亮 無夢的一代——《青少年哪吒》 都市悲歌——《愛情萬歲》 同一屋簷下的荒人——《河流》 世紀末的宣言——《洞》 張作驥 活在這個時代的現實——《忠仔》 李安 哀樂老年——《推手》 人文傳統和佛洛依德——《臥虎藏龍》 《英雄》和《臥虎藏龍》之比較 易先生是情聖嗎?——《色.戒》 其他 一九七◯年代 中國悲劇的見證——《再見,中國》 一九八◯年代 學生電影訾議——《畢業班》 商業片的女性——《紅粉軍團》 白先勇筆下的性祭典——《玉卿嫂》 青少年的壓抑散文《小爸爸的天空》.意識型態再議《最想念的季節》.跳出言情劇的失敗《桂花巷》 封閉.中產.自憐的情意結——《單車與我》 影像的失真——《沙喲娜拉.再見》 浪漫的電影年代——悼但漢章.一加一不等於二——《暗夜》 浸沉於中西文化的導演——王正方.華裔電影文化——《北京故事》 崎嶇的江湖不歸路——蔡揚名的兄弟片 陳耀圻以企業觀念出發——《晚春情事》 無厘頭的少年反叛——《國中女生》 一九九◯年代 飲食男女生物觀懸案——《阿嬰》 少年暴力輓歌《少年吔.安啦》.美麗島事件成為政治資源之後《去年冬天》.擠壓到陰暗邊緣《望鄉》 現代人的自我流放——《十八》.公路上的荒謬——《國道封閉》 知性的罪與罰——《月光少年》 在虛罔的假象中修行——《飛俠阿達》 喟嘆純真理想的喪失——《超級大國民》 跨大步走人生——張艾嘉.掌握古典敘事——《少女小漁》 都會人照鏡子——《我的神經病》 一百二十種放映方法——《藍月》 電影救了我的命——《放浪》 同時間異現實——《果醬》 思考嚴肅,呈現輕鬆——《絕地反擊》 二◯◯◯年代 彷徨的青少年感情難題——《藍色大門》 手語間的善意——《聽說》 第三章 文化與現象 台中定了女神卡卡日 現在年輕人怎麼啦? 做電影節主席的條件 名流只有負面新聞? 生活在奧運之外 不要電影的台灣選舉文化 艾爾頓強機場大戰台媒 電視文化的異數——《壯士行》 蘊含動人的真情——《月亮的小孩》 港台電影的中國結
作者簡介 焦雄屏 電影監製/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研究所教授 在台成功推動台灣新電影浪潮,在國際上也是華語電影成功關鍵的人物。 她曾監製及參與多部中港台電影包括《十七歲的單車》、《藍色大門》、《聽說》、《白銀帝國》、《愛你愛我》、《侯孝賢畫像》、《愛你一萬年》、《阮玲玉》、《戰.鼓》、《蘋果》、《觀音山》、《大同:康有為在瑞典》、《意外的戀愛時光》、《豬太郎的夏天》、《狗狗傷心誌》、《尋羌》,獲獎無數。 她曾任臺北藝術大學電影研究所所長、金馬電影節主席,期間改革評審制,促進國際化,開創創投機制,並促成大陸電影頻道合作轉播頒獎典禮,使金馬獎氣象一新。她經常出任柏林、威尼斯、鹿特丹、聖賽巴斯蒂安、布宜諾斯艾利斯、溫哥華、舊金山、山形、香港、新加坡、塔什干、雪梨、俄國及福岡等國際一流電影節的評審,也出席耶魯、芝加哥、柏克萊、哈佛、UCLA等名校學術會議及演講。她被委任過台灣電影年的執行長,大規模培養台灣至今在一線工作的製片、導演、錄音、攝影、美術、動畫、表演人才,並出版了一系列台灣電影史叢書,推動數十個台灣電影在外國的專題展,研發電影數字資料庫,替台灣電影打下日後在學術、產業、文化輸出的蓬勃基礎。 她出版書超過八十本,獲頒母校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赫斯特大獎,政大八十年傑出校友獎,中國《南方都市報》十年電影貢獻獎,印度影展終生成就獎,《People》雜誌之「菁鑽」大獎,《天下》雜誌台灣千禧年最有影響的200人物之一,台北電影節卓越貢獻獎。 近來在視頻網站主持《聚焦》對談節目,並開創「豆瓣時間」講座廣受觀眾歡迎與媒體關注。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