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ISBN |
9787501052332 |
定价 |
RMB70.00 |
售价 |
RM77.00 |
优惠价 |
RM57.75 * (-25%)
|
作者 |
于薇
|
出版社 |
文物出版社
|
出版日期 |
2018-01-01 |
装订 |
平裝. 單色印刷. 208 页. 26. |
库存量 |
海外库存 下单时可选择“空运”或“海运”(空运和海运需独立下单)。空运费每本书/CD是RM18.00。 空运需时8-11个工作天,海运需时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时间不包括出版社调货的时间以及尚未出版的预购商品) |
|
我要订购 有现货时通知我 |
|
放入下次购买清单 |
|
|
|
|
|
|
|
|
|
|
|
|
|
|
|
|
《聖物製造與中古中國佛教舍利供養/考古新視野》是對西元5到9世紀中國佛教舍利供養活動及其遺物的專題研究。這一時期是佛教舍利信仰白中國初現並發展至高峰的重要階段,創造了無可比擬的物質遺存、視覺文化及宗教景觀。借助于神聖的盛放容器,及溝通宗教與政治空間的舍利展示與迎送儀式,“佛陀舍利”最終于8世紀初在中國成為至高權力的象徵。
以中古時期舍利供養對舍利神聖性的構建及想像為中心,本項研究綜合考古學、美術史、宗教史、政治史等研究方法,,從以下三個層面回應以往討論。首先,在空間上,始終參照印度及中亞地區舍利供養所代表的異域傳統,具體考察每個時代對其不同的回應方式,以此深入思考舍利供養的“中國化”過程;其次,在時間上,關注舍利供養活動從南北朝出現至唐代發展至高峰這一完整過程,側重分析各個時期舍利供養活動的聯繫及改變;最後,在觀念層面,以舍利的“瘞藏”與“示現”為主題,尤為強調它與墓葬傳統中身體觀念的不同之處,即對舍利的展示、分配,迎送的隆重儀式,以及儀式背後的政治文化歷史語境。
全書旨在對佛教舍利供養“中國化”的發展過程進行反思,力圖呈現其在中古政治歷史文化語境中的原貌,揭示宗教聖物製造過程中物質與視覺媒介發揮作用的具體過程,實現更為廣闊的視野下藝術、宗教與歷史的多維度綜合研究。 |
|
|
|
|
|
|
|
|
|
|
|
購買中國簡體書籍請注意:
1. 因裝幀品質及貨運條件未臻完善,中國簡體書可能有出現磨痕、凹痕、折痕等問題,故簡體字館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缺頁等較嚴重的狀態外,其餘所有商品將正常出貨。
|
|
|
|
|
|
|
|
|
目錄
緒論
(一)研究物件與核心概念
(二)學術史及主要問題
(三)選題意義及方法
(四)篇章結構
一 從印度到中國的舍利供養與舍利容器
(一)西元前2到西元1世紀印度地區舍利容器
(二)西元1到5世紀犍陀羅地區舍利容器
(三)唐之前中國舍利容器中的“舶來品”風格:以弦紋帶
蓋圓盒為例
小結
二 圓函或方函:南北朝時期的舍利容器與瘞埋規制
(一)北魏北周舍利容器的形制與瘞埋規制
(二)北齊舍利容器的形制與舍利瘞埋
(三)舍利之爭:南北朝時期阿育王塔的“被發現”
小結
三 聖物製造:隋文帝仁壽年間舍利頒送活動
(一)盝頂方函與“樣”
(二)隋代佛教舍利的轉移與集中
(三)仁壽年間舍利的來源與分配
小結
四 建構權威:隋唐時期舍利容器的銘文與裝飾圖像
(一)舍利塔銘的分佈及形制特徵
(二)唐代舍利石函裝飾與涅檠故事情節——以藍田出土舍
利石函為中心
(三)唐代分舍利圖像研究
小結
五 唐代兩部佛教舍利的展示與迎送活動
(一)唐長安城的聖物展示活動
(二)“陳其供”:九鼎、真身舍利與明堂
小結
結論 何為舍利?
(一)跨文化視野中的佛教舍利及舍利容器
(二)亞洲史背景下舍利崇拜的“中國化”
(三)文本、圖像與儀式中的舍利
(四)中古政治歷史文化語境中的舍利
參考文獻
附表1紀年北朝、隋、唐舍利容器
附表2無紀年隋、唐舍利容器
附表3佛典所記載“分舍利”情節 |
|
|
|
|
|
|
|
|
|
|
|
|
|
|
于薇
1985年生。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本科與碩士,復旦大學歷史學博士,紐約大學古代世界研究所聯合培養博士,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訪問學者。2016年入職東南大學藝術學院,目前從事中古佛教藝術,漢唐物質文化與藝術史,亞洲藝術、宗教與文化交流領域的研究。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