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諾貝爾文學桂冠伊利亞.卡內提旅行書寫經典作阿拉──來自古老國度的呼喚,悠遠、沉重,卻專注;它的意義深沉,連語彙也難以轉譯。它,活著,以某種堅持,而且比其他聲響存活得更為長久……它,屬於馬拉喀什永恆的聲音!馬拉喀什,一座位於摩洛哥中西部古老的伊斯蘭城市,伊利亞.卡列提和英國友人一起來到當地旅行。漫遊馬拉喀什期間,他流連在露天市集與駱駝市場,在廣場上注視著一位被當地人視為聖人的瞎眼乞丐咀嚼乞討來的硬幣,渾然不知自己反成大家觀注的目標;看著市集裡的說書人和幫人書寫信件者,覺得這些人猶如他「年長且更優秀的兄弟們」;他出神地站立在一棟房子前,只見欄杆後頭的蒙面女人直呢喃自言自語,彷彿在對他訴說著什麼;達罕家族的伊利亞直追纏著他,希望透過他解決一家的失業困境;苦守著法國酒吧的吉娜特,一心期待某個人帶她走入外面的世界……卡列提藉由犀利的觀察與精準文字,描寫這座東方古城中人們生活的困頓、貧窮與無奈,同時帶領讀者細細品味摩洛哥的古都風情。
1. 遇見駱駝2. 露天市集3. 瞎子的呼喊4. 聖人的口水5. 寂靜的房子和空蕩的屋頂6. 欄杆邊的女人7. 造訪美拉8. 達罕家族9. 說書人與書寫人10. 挑選麵包11. 緋謗12. 驢子的興趣13. 薛爾荷查14. 看不見的東西附錄:卡內提生平年表
作者簡介伊利亞.卡內提Elias Canetti保加利亞小說家、劇作家,一九八一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卡內提是西班牙猶太人後裔,在父母定居英國期間學會英語。一九一一年,舉家從保加利亞遷居至英國曼徹斯特,一九一三年父親猝逝後,與母親移居維也納。卡內提曾在蘇黎世、法蘭克福和維也納求學,一九二九年年獲維也納大學化學博士學位。以他的第三語言德語寫作(他的第一和第二語言是西班牙語和英語)。一九二○年代,卡內提在法蘭克福目睹因通貨膨脹而發生的街頭暴動,因而對群眾產生興趣。那次暴動在一九二七年達到高潮,維也納正義宮被憤怒的暴民焚毀。卡內提原計畫寫八部小說來描寫他所目睹的瘋狂現象,後來濃縮成《迷惑》(Die Blendung, 1935)一書,此書頗受頗受一九二九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托馬斯曼(Thomas Mann)與英國哲學家兼知名小說家艾瑞絲.梅鐸(Iris Murdoch)的讚賞。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不久,卡內提移居英國,停止文學創作而潛心研究權力心理病理學;《群眾與權力》(Masse und Macht, 1960)就是這種無法抑制的興趣的產物。這種興趣也明顯地表現在他的三部劇本裡,即《婚禮》(Hochzeit, 1932)、《虛榮的喜劇》(Komodie der Eitelkeit, 1950)和《確定死期的人們》(Die Befristeten, 1964)。除了小說和劇本,他還出版過筆記摘錄《雜記集:一九四二~一九七二》(Aufzeichnungen, 1978)、評介五十位作家的人物特寫《耳聞集》(Der Ohrenzeuge-Funfzig Charaktere, 1974),以及兩本自傳︰《放開的舌頭》(Diegerettete Zunge, 1977)和《耳中火炬》(Die Fackel im Ohr, 1980)。譯者簡介林維杰出生於台北市,德國波鴻魯爾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教於南華大學哲學系,現職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买了这本书的人也买...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