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ISBN |
9789864371426 |
定价 |
NT550 |
售价 |
RM85.90 |
优惠价 |
RM76.45 *
|
作者 |
楊國樞
|
出版社 |
Airiti Press Inc.
|
出版日期 |
2017-12-01 |
装订 |
平裝. 單色印刷. 482 页. 23. |
库存量 |
海外库存 下单时可选择“空运”或“海运”(空运和海运需独立下单)。空运费每本书/CD是RM22.50。 空运需时8-11个工作天,海运需时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时间不包括出版社调货的时间以及尚未出版的预购商品) |
|
我要订购 有现货时通知我 |
|
放入下次购买清单 |
|
|
|
|
|
|
|
|
|
|
|
|
|
|
|
|
楊國樞文集蒐羅先生一生有關中國國民性、個人現代化、華人本土心理研究、孝道與家庭、成就動機、社會取向自我、華人人格理論等重要學術論著,與縱論政治改革、社會文化革新、心理調適之時論文章,完整呈現楊國樞先生作為當代知識分子一生重要學術及時論論述。其中特別規劃學術論文文摘、時論文章及人生紀事,並輔以珍貴影像及著作年表編成兩冊,幫助讀者全面掌握楊國樞先生的核心理念。 |
|
|
|
|
|
|
|
|
|
|
|
|
|
|
目錄
楊國樞先生文集序
第一部分 文摘
第一篇 人格與社會心理研究
成敗歸因與情緒反應
臺灣民眾的疏離感及其先決因素
Cognitive dissonance and recall of interrupted and completed tasks
第二篇 國民性與個人現代性研究
中國「人」的現代化:有關個人現代性的研究
中國人的性格與行為:形成及蛻變
臺灣民眾之性格與行為的變遷
大學生人生觀的變遷:二十年後
中國人的個人傳統性與現代性:概念與測量
Chinese responses to modernization: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第三篇 教育與學習
影響國中學生問題行為的學校因素
能力分班對學業成績與心理健康的影響
第四篇 成就動機研究
社會取向成就動機與個我取向成就動機:概念分析與實徵研究
成就動機本土化的省思
第五篇 企業與員工
現代性員工與傳統性員工的環境知覺、工作滿足及工作士氣
傳統價值觀、個人現代性及組織行為:後儒家假說的一項微觀驗證
家族化歷程、泛家族主義及組織管理
第六篇 孝道研究
現代社會的新孝道
孝道的心理學研究:理論、方法及發現
孝道的社會態度與行為:理論與測量
孝道心理學研究的回顧與前瞻
第七篇 家庭與家族(教養)
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臺灣研究的評析
家族主義與泛家族主義
第八篇 華人本土化心理學
心理學研究的中國化:層次與方向
心理學研究的本土契合性及其相關問題
三論本土契合性:進一步的澄清
人際關係中的緣觀
本土化心理學的意義與發展
當代華人的傳統與現代雙文化自我:其現身、組成與變遷
劉邵的人格理論及其詮釋
臺灣與大陸華人基本性格向度的比較
華人自我的理論分析與實徵研究:社會取向與個人取向的觀點
Beyond Maslow’s culture-bound linear theory : A preliminary statement of the double-Y model of basic human needs
第二部分 時論
青年關心國是的幾個原則
革心與革新
幾項基本觀念的商榷
新孝道與新慈道
開來重於繼往
地方選舉引起的感想
從大學青年的一些心態談起(上)
從大學青年的一些心態談起(中)
從大學青年的一些心態談起(下)
社會變遷中的青少年問題
臺灣‧香港‧腓尼基──一個文化層面的警覺
中國必須統一於「臺灣模式」(上)
中國必須統一於「臺灣模式」(下)
沉潛致遠‧以小化大──當前幾項基本觀念的檢討
肯定理性價值‧民主是為愛國─由中泰賓館事件談若干政治人物言行的偏差
贏取安定和諧──以真正公平的選舉
如何提高大專院校的師資素質與學術水準
我們需要人文化的科技
臺灣還不是一個多元社會嗎?
邁向民有民治民享的真正多元社會──「邁向開創的年代」系列專欄之五
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試談黨外今後應有的一些做法
黨內外處理組黨問題的上策、中策及下策
充實中央民意機構的基本觀念
知識分子不可做政治幫閒
再談知識分子及其相關問題
三談知識分子及其相關問題
迎接政治蛻化的新紀元─解嚴後所面臨的三大政治習題
從「強人政治」到「常人政治」
我們為什麼要組織「澄社」──試談個人的一些認知與體驗
對待臺獨問題應有的態度與作法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第三黨」?
我們沒有灰心的本錢──知識分子應繼續為促進民主發展而努力
臺大哲學系事件 不是孤立事件
世紀願景──院士系列臺灣社會的跨世紀願景──從當前四大問題的省思談起
|
|
|
|
|
|
|
|
|
|
|
|
|
|
|
作者簡介
楊國樞教授(1932-)
一生致力學術研究、倡導政治社會改革與民主化。曾任教臺大、香港中文大學、佛光及中原大學心理學系,擔任生命線協會、心理學會、心理衛生學會、亞洲社會心理學會理事長、中央研究院副院長。1998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2003年擔任教育部國家講座主持人。先生曾主編《大學雜誌》,參與國民黨與黨外公政會協商,創立澄社、擔任大學改革協會理事長、行政院教育改革諮詢委員兼教育理念與目標組召集人。
瞿海源(主編)
曾任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及社會所研究員、社會所所長、臺大社會系教授、澄社社長、報社主筆、民間司改會董事長、公視董事。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