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臺灣首部長期記錄環境變遷的巨構,1980~2017追蹤超過三十五年的紀實報導。 縮時總覽今昔土地、山川、河流、海洋變遷的樣貌,史詩般撼動人心的紙上紀錄片。 以環境史時間軸的比對方式,觀看土地利用型態對環境、生物與人的影響;並透過海陸交界、生物與人的關係、離島樣態、山林聲息、災難啟示等,清楚揭露島嶼長時間變遷歷程。 柯金源~ 經常有人問我,耗費這麼大的心力,長期提供環境資訊,真的有用嗎?我想,如果大家手中握滿了鈔票,卻必須再拿來買健康的環境、乾淨的空氣與水,那所為何來?如果出不起錢買健康的弱勢者,他們該怎麼辦?如果,階級不會流動?財富不會流動?那空氣、水、陽光這生命三大要素,也會分貴賤、族群嗎?我認為,只要真實記錄、傳播,人心與環境就有改變的可能性,只要持續地去做,先不要問成敗! 環境事件不是突如其來的災難現場,就是長時間的累積變化。耕耘環境新聞超過三十年的導演柯金源,以報導者的眼與心,穿梭於每一個現場;以行腳的毅力,不斷重返超過一百個樣區,他銜接起臺灣經濟奇蹟發展下,一條過去不被重視的敘事,叫作環境變遷。 本書從海岸線與海陸交界為開始,一一探究天災、汙染、山林資源、離島與指標物種的生滅,最後則回顧三十年間的環境運動,以及曾為環境抗爭、倡議的人。本書不只是柯金源累積的二十萬張照片、數十萬報導文字的精華,更是以環境寫史,映照特屬於臺灣的美麗與哀愁,也是你我過去三十年也參與其中的環境啟示錄。 因此《我們的島》並不是一本記錄災難與崩壞之書,而是企圖成為一本呼喚生命之書,當我們因瞭解而深刻熱愛我們的島時,也將是一切環境意識的起點,這是屬於當代臺灣、以鏡頭寫成的《沙郡年紀》。 是我們的故事。 各章重點: 首篇導演自剖,如何從一開始追求影像美學表現,到自我反省環境紀錄工作者應該要表現的本質為何,至今返歸真實、企圖透過鏡頭傳達種種災難之因並對社會大眾與決策者形成影響的歷程。 第二至四章,是海陸交界與海岸線的總體檢。第二章綜觀臺灣海岸線大尺度、規模性的改變,直指重要指標現象是如何形成,如自然海岸消失與人工海岸水泥化問題。 第三章進入各地樣區,透過錯落在大尺度當中的單點案例,細數人為開發的演變,說明自然與經濟活動間的衝突,以及保育的重要。 第四章以作者的家鄉彰化為記主軸,描述一路以來田野對生命的感動,以及人、生物與環境互動的海岸群像。 第五章與第六章談臺灣日日都在經歷的天災與汙染問題。島嶼無可迴避的天災包括地震、颱風,自然創傷已難平復,人為破壞卻讓天災加劇。如今在氣候變遷之下,複合式災難更年年考驗著島民的智慧。這幾十年來,自然資源從正常運轉到逐漸消失,除了天災,更因為環境汙染。滋養我們的土地、無所不在的空氣、生養萬物的海洋,這些環境汙染,是怎麼一步步走到這裡的? 第七章到第九章的主題別是森林生態、臺灣附近重要島群生態變化以及生物多元價值。第七章論及森林若海洋,一樹一島嶼。臺灣在世界的位置,標誌著生物多樣之島。人們對待山林的態度將決定環境會以協合或是衝突回應。第八章則是細數離島。臺灣是島嶼型國家,每座島嶼都擁有不同的生態重要性與歷史意義,甚至是臺灣的前哨。當我們不瞭解臺灣周遭海域發生了什麼國際紛爭或是生態破壞,我們將無從面對共同未來。第九章則透過指標物種的命運,看到了珊瑚死亡的悲劇,也看到了軟絲成功復育的希望。 最終章則回顧環境命運為何是一場你我必須共同扛起的未竟之戰。環境的故事,就是我們的故事。這是一本關於你與我的書。這是過去以及現在正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所有人,一步一步共同刻寫出來的環境啟示錄。 臺灣環境的未來會如何,關鍵在於每一個人。 名人推薦 吳晟|臺灣文學作家與教育工作者 陳玉峯|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主任 馮賢賢|媒體工作者、前公共電視總經理 何榮幸|報導者總編輯 張照堂|攝影、文化工作者 關懷環境推薦 觀察落實,視角敏銳,柯金源是一位勤奮、傑出的時代記錄者。── 張照堂 這本書只是他終身志業的側記,卻已勾勒出臺灣的一部山海大經。他,就像我昔日的感受:從來沒有一顆晶瑩剔透的露珠,是為了炫耀而存在。我相信,這本忠實平和的臺灣大地史詩,必將為臺灣文化注入前瞻的基因。── 陳玉峯 這是「覺有情」的極致體現。因為深情,所以純粹。有他在,你不會感到孤單。有他在,事情永遠還有希望。── 馮賢賢 他將生命中最精華的歲月,都用於看守臺灣環境生態這件與推石上山無異的工作,這項任務必須長期承受的孤單冷清與巨大無力感,與薛西佛斯何其相似。只要手上還有攝影機,他就不會放棄任何傳遞這些小人物心聲的努力,目的是希望有機會影響政策,期盼有一天這些小人物能夠不再哀傷。── 何榮幸 他那顯然不夠粗壯、卻非常堅毅的身形,扛著沉重器材,在炎陽、寒風中,外套濕了又乾、乾了又濕,三十多年來,踏過臺灣土地的細微處,每一步履都扎扎實實。── 吳晟
推薦序 陳玉峯 吳晟 馮賢賢 何榮幸 第一章 引言──環境紀錄工作者的執著 第二章 水線──失落的地平線 #導言 海陸交界地帶的驚嘆 #樣區 1 河口海岸<1>淡水河口南岸<2>曾文溪口<3>秀姑巒溪口<4>花蓮溪口、南濱公園 2 海岸線 <1>嘉義布袋好美寮<2>臺南黃金海岸<3>高雄旗津<4>屏東後灣海岸 3 海岸公路<1>花東臺11線<2>臺26線 4 海岸水泥化 第三章 跨界──新世界的迷思 #導言 美麗與貧匱的海岸新世界 #樣區 1 濱海工業區 <1>桃園觀塘工業區<2>彰濱工業區<3>台塑麥寮工業區<4>高雄南星計畫 2 海埔新生地<1>新竹港南地區,客雅溪口<2>彰化海埔地 3 港口 <1>新北市和美漁港<2>花蓮鹽寮漁港<3>臺東大武漁港 4 海岸線 <1>臺9線<2>西海岸 第四章 群像──眾生的喧嘩 #導言 生物與人交織出的海岸浮世繪 #樣區 濕地群像 蝦猴、鱟、陸蟹、寄居蟹、彈塗魚、蚵農、鳥類 第五章 天命──天大地大的啟示 #導言 天大地大的啟示 #樣區 1 颱風與水患 <1>海岸線<2>雲林口湖<3>嘉義東石網寮村 圍潭村<4>高雄嘉興<5>高雄荖濃溪<6>水線之下<7>屏東佳冬<8>花蓮紅葉村<9>新竹五峰鄉<10>臺中后豐<11>臺北 內湖 汐止 林肯大郡 三重 2 山居的挑戰 <1>廬山<2>南投神木村<3>南投新中橫<4>南投合作村<5>南投水里與竹山<6>新北市烏來 3 地震 <1> 集集 草嶺──1999年921大地震<2>臺南──2016年2月大地震<3>三峽白雞──1995年坡地災害 4 山中傳奇 達娜伊谷 5 複合災害 <1>水庫變遷 <2>盜採砂石 <3>停電 <4>漂流木<5>氣候異常 第六章 土殤──生命要素的體檢 #導言 生命的救贖來自一口新鮮空氣、一方乾淨土壤 #樣區 1 水土汙染 <1>河川<2>重金屬<3>農地<4> 地下水與土壤汙染 2 河海交界汙染 <1 >重金屬<2>工業廢水 3 海洋汙染 <1>核能效應<2>油汙 4 空氣汙染 <1>工業區<2>外來因素 5 廢棄物 <1>垃圾汙染<2>工業汙染 第七章 源鄉──傾聽山林聲息 #導言 珍貴的生態多樣性基因庫 #樣區 1巨木林 <1>玉山圓柏<2>紅檜<3>扁柏<4>臺灣杉<5>蕨響侏儸紀 2 海岸林 熱帶雨林 3 山居智慧 原住民的生活智慧 4 森林危機 <1>狩獵與盜伐 森林保育<2>採礦<3>農業上山<4>觀光災害 第八章 島群──世界的中心 #導言 永世共同的「島嶼記憶」 #樣區 1 東部與北部海域 <1>綠島<2>蘭嶼<3>三仙台<4>龜山島<5>北方島嶼 2 臺灣海峽與西南海域 <1>澎湖 <2>小琉球<3>外傘頂洲 3 軍管離島 <1>東沙島<2>太平島<3>烏坵嶼 第九章 生滅──多元價值的啟示 #導言 由萬物譜寫出的奏鳴曲 #樣區 1 臺灣獼猴2鳥類3珊瑚4珊瑚礁魚 5馬尾藻林6綠蠵龜7黑鮪魚8鯊魚9鯨鯊10大翅鯨11瓶鼻海豚12白海豚13龍王鯛14牛港鰺15人工魚礁16軟絲產房護育 第十章 空想──未竟之戰 #導言 一場為維護環境必須不斷前進的未竟之戰 後記 報導者之心──訪問柯金源 作者簡介 附錄、臺灣三十年環境變遷大事記
作者簡介 柯金源 人稱柯導、柯師傅。彰化伸港人。 現任:公共電視新聞部製作人 1993年起在平面媒體撰寫環境議題專欄,前後長達十二年,共累積了超過三十萬字的臺灣環境田野調查資料。1998年,進入公共電視新聞部。近年作品多關注產業政策變遷下,臺灣自然環境如何遭受破壞;以及在公民意識覺醒的年代,政府該如何訂定未來環境保護計畫、企業該如何落實社會責任。多項作品入圍並獲得國內外重要影展獎項。 1980年代以打工方式購買第一部照相機,開始記錄自然生態景觀。 1985年 進入專業視覺語言學習之路。 1986年 拍攝主題以人文、社會現象為主,並進入媒體,主跑政治與經濟、社會運動。 1990年代 臺灣媒體開放,閱聽大眾的資訊使用與娛樂方式產生質變。為了更貼近閱聽人以達到環境資訊的傳播目的,開始參與電子媒體「生態類與人文紀實類節目」的拍攝與製作,大量累積影音資料。 1998年 參與公視新聞部「我們的島」環境新聞雜誌的企劃採訪拍攝製作。並擔任深度報導記者、社會組召集人、編採組長、採訪組副組長。 2002年 為了完整呈現環境的變遷與觀點,並結合影音創意形式,「環境類型紀錄片」成為重要的呈現形式。 主要獲獎紀錄: 1997年起,入圍與獲得國內外超過一百個重要獎項,其中包括個人入圍七次電視金鐘獎、獲頒攝影與非戲劇導演三座金鐘獎,以「動物救援」獲得NPO媒體報導獎【電視報導首獎】,《獼猴的戰爭與和平》更同時獲得美國【CINE金鷹獎】、美國廣播電視博物館【永久典藏】以及美國蒙大拿國際野生動物影展IWFF兩項大獎與九項優異獎,近年代表作為紀錄片《海》,記錄臺灣近二十幾年來的海洋環境變遷,全片沒有旁白與配樂,以質樸的影像敘事深入海洋。多部作品入圍加拿大、瑞典、印度、新加坡、泰國、中國、西班牙等各國相關影展。 1997年【電視金鐘獎—電視攝影獎】行政院新聞局 1999年【臺灣永續報導獎—攝影首獎】環境NGO組織 2005年【紀錄片首獎】臺北電影節《獼猴列傳》 2005年【最佳電視節目】、【最佳觀點獎】美國蒙大拿國際野生生物影展《獼猴的戰爭與和平》 2007年【電視節目最佳影片】美國蒙大拿影展《產房》 2010年【電視金鐘獎—非戲劇類導演/導播獎】行政院新聞局《森之歌》 2016年【電視金鐘獎—非戲劇類導演獎】行政院文化部《海》 2016年【卓越新聞獎—新聞志業特殊貢獻獎】卓越新聞基金會 2017年【最佳電視資訊紀錄片環境與生態類別—銅獎】紐約電視獎《海》 作品年表 【紀錄片】 2000年 來自斷層的消息News from the Fault Line 2002年 烏坵 ROC 2003年 阿瑪斯Amorgos 2004年 獼猴列傳Biographies of the Macaques 2004年 記憶珊瑚Corals in Memory 2005年 渡東沙A Pratas Island Journey 2005年 天大地大Beyond Heaven&Earth 2005年 獼猴的戰爭與和平Monkey War and Peace(國際合製) 2006年 產房 Squid Daddy’s Labor Room 2007年 天堂路Paradise Way 2008年 前進南極 Our Antarctic Dream 2009年 夢想巔峰Peak of Dreams 2009年 登峰造極Extreme Ascent 2010年 擺盪 swinging 2010年 森之歌Song of the Forest 2010年 福爾摩沙對福爾摩沙 Formosa&Formosa 2011年 退潮Ebb and Flow 2011年 海岸群像Faces by Intertidal 2013年 空襲警報Take my breath away 2013年 黑 Getting Dirty// Black Tears of the Land 2014年 餘生共游 Dive With You(上、下,二部) 2015年 命水Water Is Life 2015年 水戰The Fight for Water 2015年 暗流Undercurrent 2016年 海Ocean 2017年 太平島Itu Aba Island 2017年 前進 【攝影作品與著作】 1990年03月 「意念的表象」首次攝影個展 臺北恆昶藝廊 1998年12月 「再見海洋」攝影個展 臺北攝影藝廊 2000年04月 「海洋臺灣」攝影個展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2002年12月 《山美-達娜伊谷的傳奇》,教育部兒童讀物出版資金管理委員會出版 2003年12月 《臺灣水資源脈絡》,泛亞國際文化出版 2006年03月 《我們的島》,柯金源、葉怡君合著,玉山社出版
买了这本书的人也买...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