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此書就臺灣農業的歷史從事了詳盡而精細的研究。柯博士的著作提供了無價的知識。一方面,它就一個仍有待瞭解的帝國主義在一個鮮為人知的地方所發生的事情經過,增進了我們的理解,另一方面,它就人類最重要的、但性質卻截然相異的兩種食物──米與糖──的歷史,還有更多的可以告訴我們。── Sidney W. Mintz, John Hopkins University(引自他為本書前身英文版所寫的前言)
「米糖相剋」不僅是臺灣「殖民化」的重大問題,更是日本帝國主義在殖民地呈現出嚴重自我矛盾的例證。著者柯志明博士不僅就這錯綜複雜的兩層架構問題,作出誠懇的探究與批判,且更上一層樓,引進戰後第三世界研究盛極一時的「連屬理論」(articulation theory) 等理論架構,開展出新的境界,成就殖民地發展模式的一家之言。柯博士以這樣孜孜不倦的研究精神以及精益求精的問學態度,作出他自己的學術貢獻,對臺灣社會科學研究來說,實屬難能可貴,彌足珍視。為此,特綴數語,聊表敬意。──涂照彥,名古屋大學名譽教授 ◎新新聞第898 期—晏山農書房「舊瓶新酒的新本土論述」(2004.5.20) ◎日本亞洲經濟研究所發行之《亞洲經濟》書評(2004.2) ◎臺大歷史學報第34 期(2004.12)書評:陳思宇〈從社會行動者互動的視角重構台灣殖民研究的理論框架︰評述柯志明著《米糖相剋—日本殖民主義下台灣的發展與從屬》
導論 一、帝國主義模型:走向壟斷的資本主義化 二、市場均衡模型 三、「局部資本主義化」與多種生產模式的並存 四、家庭耕作式農業的「連屬」 五、「邊陲資本主義」?
第一章、商品化與家庭耕作式現代農業之形成 一、殖民政府與商品化的奠基工作 二、土地制度的保存與改造 三、農業生產的商品化與日本資本的滲透及支配 (一)洋商資本的驅逐與本地資本的馴化 (二)農業生產的商品化 (三)日本糖業資本的滲透與集中化 (四)商品化及其界限 四、商品化與農業的資本主義轉型
第二章、糖業資本與臺灣農民 一、資本主義經濟下的家庭農場 二、土地集中的障礙 三、農村的生產關係 四、家庭農場強韌的存活能力 五、糖業資本搾取農業剩餘的機制 (一)甘蔗收購價格的形成 (二)製糖會社對蔗農的支配 (三)製糖會社的兩難 六 、結論
第三章、米糖相剋 一、所謂的「米糖相剋」 (一)調和說 1. 爭地問題 2. 相對價格問題 3. 政治問題 (二)敵對說 二、生產模式的連屬與民族矛盾 三、邊陲資本主義下的部門不平等分工及生產力不平均發展 四、結論
第四章、米糖體制的危機與本地階級結構的再整編 一、「平衡而均惠式的發展」:臺灣作為殖民發展的異例? 二、階級支配結構 (一)土地分配模式與變遷的長期趨勢 (二)土地收益的分配:地租率 (三)本地地主的盟友:土壟間 (四)米糖部門階級支配結構的比較 (五)階級支配與經濟利益的分配 三、不平等的勞動報酬 四、階級的結盟與衝突 五、本地地主制的削弱及家庭耕作式農業的自耕化 六、結論 結論:米糖相剋、發展與從屬 附錄一、米、蔗、糖的價格,收入與土地生產力(1910-1939) 附錄二、南、北部蔗田面積及佔全島蔗田比 附錄三、甘蔗、米之面積,產量與生產力(1905-1942) 附錄四、地區及單、雙期作別水田地租率 參考文獻 度量衡換算表 索引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