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字有來頭 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03:日常生活篇Ⅰ食與衣
|
|
|
|
|
|
|
|
|
ISBN |
9789869486156 |
定价 |
NT400 |
售价 |
RM62.50 |
优惠价 |
RM53.75 *
|
作者 |
許進雄
|
出版社 |
字畝文化
|
出版日期 |
2017-09-06 |
装订 |
平裝. 雙色印刷. 304 页. 23. |
库存量 |
購買後立即進貨 抱歉!此书没有开放空运服务,只能船运,需时约30个工作天。如需空运请洽客服。 库存有限或需要调货,订购时间可能延长。如无法订购则将通知进行退款。 |
|
我要订购 有现货时通知我 |
|
放入下次购买清单 |
|
|
|
|
|
|
|
|
|
|
|
|
|
|
|
|
國際甲骨文權威學者、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 專聘學者
許進雄教授 以其畢生之研究 傾囊相授
古文字 探討古代社會的重要媒介
國內首部 跨文字學*人類學*社會學
有系統且分門別類介紹甲骨文的叢書
人類對於食物最初的考慮,只在充飢吃飽,漸及味道好壞,最後才講究營養、進食氣氛、用餐禮儀等更高層次的需求。生活在不同地區、不同年代的人,飲食習慣各有不同。飲食習慣取決於地理環境、生產技術、人口壓力以及文明發展進度;因此,飲食習慣也是辨識一個文化、一個社會的很好的標尺。而飲食文化內涵,包括食器的質材與外觀、用餐地點選擇、進食次序、器物排列、進食禮儀,以及歌舞助興等等,古文字也反映了一些內容。
人們縫製衣服的最初目的,可能為保護身體不受自然界邪惡之氣的危害,或不被荊棘、昆蟲、雨露傷害。有些地區則可能以動物皮毛偽裝捕獵。早期社會,儘管只是象徵性穿著,也都會要求成員穿用某些裝飾品或衣物。這大概追求形象、分別階級等文明觀念的起始。
《日常生活篇Ⅰ食與衣》內容包含
★ 食 老祖宗吃的五穀雜糧,採收及加工
煮食方法與煮食器具
飲食禮儀與飲食器具
飲酒與酒器
★ 衣 穿衣的文明發展
服制與飾物
系列特色
※ 附超展開古文字形表
古文字形表讓讀者更方便查找,掌握本書介紹的所有單字,加深印象。
【字字有來頭 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系列共有六冊,由國際甲骨文權威學者許進雄執筆,其核心概念是以甲骨文字分析古代創字時的想法,經由研究字的演變過程,以推敲古代文化、生活習慣、社會制度,找到造字者的巧思和創意。在五冊中分別介紹「動物」、「戰爭與刑罰篇」、「日常生活」、「器物製造」與「人生歷程與信仰」有關的字,全系列合計有超過六百個字的詳盡解析。
字字有來頭: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 系列1-6冊
01 動物篇
野生動物(打獵的對象、四靈)
一般動物(鳥類與其他)
家畜
02 戰爭與刑罰篇
原始、戰鬥及儀仗使用的武器
防護裝備
軍事行動與掠奪、軍事技能
刑罰、五刑與法治
政府的管理者
03日常生活篇Ⅰ
食物的種類,食物的採集與加工,烹飪的方式
衣服的採用,游牧與農耕的不同生活方式等
04日常生活篇Ⅱ
居住的演進、建築的形式,房間的分室等
交通的作用,行路的修建,車輿舟船的建造
05 器物製造篇
聖人造物
各類工藝
材料:玉石漆木皮革金屬陶
06 人生歷程與信仰
名人推薦
中央研究院院士 李壬癸、曾永義、何大安
臺灣大學文學院前院長、國語日報前董事長、世新大學終身榮譽教授 黃啟方
暨全臺中文學界重量級教授群 共同推薦
廖玉蕙(海洋大學講座教授)、徐富昌(臺灣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李隆獻(臺灣大學中文系主任)、林啟屏(政治大學文學院院長)、許俊雅(師範大學國文系主任)、王基倫(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洪淑苓(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蕭麗華(佛光大學中文系主任)、王瓊玲(中正大學中文系教授)、林黛嫚(淡江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謝佩芬(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衣若芬(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教授)、林世仁 (兒童文學作家) 聯名推薦
《字字有來頭》是許教授最特別的著作,內容經過嚴謹的學術研究、考證,而能雅俗共賞,必然能夠使中國文字的趣味面,被重新認識。許教授的學術造詣和成就,值得所有讀者信賴!——臺灣大學文學院前院長、國語日報前董事長、世新大學終身榮譽教授 黃啟方
能把中國文字講出最多故事來的,在我讀過的同類作品中,只有《字字有來頭》的作者許進雄教授,足以當之。——中央研究院院士 何大安
漢字,是中華文化的基因,《字字有來頭》系列堪稱是一座「面向大眾」的基因庫。許老師曾任職博物館,親手整理、拓印過甲骨。這使他跳出一般文字學者的訓詁框架,不會「只在古卷上考古」。博物館的視野,也使他有「小心求證」的能力與「大膽假設」的勇氣!——兒童文學作家 林世仁
|
|
|
|
|
|
|
|
|
|
|
|
|
|
|
目錄
推薦序 《字字有來頭》 這是一部最可信賴的大眾文字學叢書 ◎黃啟方
推薦序 中國文字故事多,《來頭》講古最精博 ◎ 何大安
各界推薦 這部書,是一座漢字文化基因庫 ◎ 林世仁
各界推薦 ◎ 吳瓊雯
自序 字的演變、有跡可循:淺談中國文字的融通性與共時性
後記
第一章 食:老祖宗吃的五穀雜糧
食
禾
秝
歷
稷
穆
稻
來
麥
菽
麻
□(散)
第二章 食:五穀雜糧的採收與加工
穗
差
利
釐
年
委
季
舂
秦
米
粟
粱
第三章 食:煮食方法與煮食器具
炙
肉
多
庶
者(煮)
香
燮
敦
灶(竈)
鼎
具
鬲
徹
盧(爐)
第四章 食:飲食禮儀與飲食器具
卿(饗,嚮)
即
既
次
□(涎)
盜
盥
皿
豆
簋
俎
第五章 食:飲酒與酒器
飲
酒
莤
爵
斝
曹
鬯
召
配
醯
卣
尊
第六章 食:古人一天吃幾餐
旦
采
昃
莫(暮)
昏
晝
夕、夙
第七章 衣:穿衣的文明發展
衣
初
裘
衰
表
袁
裔
黹
肅
畫
染
冂
巿(芾)
爽
第八章 衣:衣制與飾物
黃
帶
佩
嬰
冒(帽)
履
|
|
|
|
|
|
|
|
|
|
|
|
|
|
|
作者簡介
許進雄
1941年出生於高雄。於臺灣大學中文系就學時,開始研讀甲骨學。中文研究所畢業後,1968年應加拿大多倫多市皇家安大略博物館聘約,前往整理明義士收藏的甲骨,發現以甲骨上的鑽鑿形態作為斷代的新標準。
1974年獲得多倫多大學東亞系博士學位,並於該系兼職授課。1996年回台,接受臺灣大學中文系聘約,教授有關中國文字學、古代社會與文物課程,2006年退休,轉任世新大學中文系教授。
出版專著有:《殷卜辭中五種祭祀的研究》、《甲骨上鑽鑿形態的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文物小講》、《簡明中國文字學》、《許進雄古文字論文集》、《文字小講》等。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