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味選擇題:隱藏在Netflix、Spotify播放列表、亞馬遜評分中,推薦「你可能也喜歡」的思維演算祕密
|
|
You May Also Like: Taste in an Age of Endless Choice |
|
|
|
|
|
|
|
|
ISBN |
9789862137598 |
定价 |
NT450 |
售价 |
RM70.30 |
优惠价 |
RM62.57 *
|
作者 |
湯姆‧范德比爾特
|
译者 |
吳家恆,趙盛慈 |
出版社 |
大塊文化
|
出版日期 |
2017-08-30 |
装订 |
平裝. 單色印刷. 400 页. 21. |
库存量 |
本商品已絕版無法銷售 |
|
|
|
|
|
|
|
|
|
|
|
|
|
|
|
|
在這個眼花撩亂、選擇無窮盡的時代,
是你選擇了品味,還是品味選擇了你?
關於品味的10萬個為什麼……
為什麼你喜歡這則臉書的貼文,卻不喜歡另一則?
為什麼你一聽到那首歌,就果斷在手機上點下收藏?
為什麼一本書得了獎,但是在亞馬遜的評價卻下降?
我們是怎麼學著喜歡我們討厭的事物?
為什麼競賽中的裁判都會偏好最後出賽的參賽者?
如果「帶有罪惡感的快感」去掉罪惡感,那還會有快感嗎?
為什麼人總是覺得自己年輕時候的音樂比較好?
喜歡口味簡單的人會比美食家快樂嗎?
你要怎麼知道Trip Adviser或是Yelp上的評價是真的呢?
是什麼讓一隻貓、一罐啤酒在專家眼中成為理想的貓、理想的啤酒?
自由意志靠不住,按讚偏好透露你是誰?
本書用「選擇心理學+偏好經濟學+人性行銷學」,一一為你拆解
人們為什麼樂於時時上演自嗨、腦補的內心抉擇小劇場
范德比爾特在書裡揭露,連你自己也不知道、甚至沒察覺,關於每個人最摸不透的主題:喜歡與不喜歡只有一念之隔,討厭與不討厭瞬間善變,為什麼我們喜歡我們喜歡的人事物,以及選擇背後的機制,如何影響我們做什麼和我們是誰?
從對食物盤根錯節的品味,到陌生的藝術品,再到音樂排行榜和歌單背後的複雜因素,我們的偏好與意見廣受無數的力量左右。網路媒體盛行的年代,按讚、給星的過程,更是無形中宰制了我們的選擇。
品味已經移到線上──我們、還有許多公司企業擁有比以前更多的方式,能夠看到我們消費了什麼、如何消費。如果你曾對Netflix如何推薦電影感到好奇,想過如何找出捏造的Yelp評論,或是想不透很多書得了大獎,為何在亞馬遜的評分卻反而下降,這些問題,作者都解釋了,甚至,他還解釋了許多你可能壓根都沒想過的問題。
人世間的好惡都是偏好作祟,范德比爾特懷著極大的好奇心,發現一條直達潛意識的祕密通道,揭開品味的神秘面紗,博引心理學、行銷學、社會學與神經科學,試圖定位品味的空間座標,回答無數複雜而引人入勝的問題。本書研究深入,觀點獨到,也是一趟趣味盎然的知性之旅,讓我們更了解如何認識、判斷、評價周遭的世界,捕捉善變的品味偏好之來由。
本書特色
1.關於品味的10萬個為什麼。在當前這個眼花撩亂、任君選擇的時代,范德比爾特告訴你連自己也不知道、甚至沒察覺,關於人最神祕的主題。
2.預測、洞悉、掌握人性的偏好。對人「為何喜歡這個,不喜歡那個」有興趣;喜歡探索自己品味、偏好的好惡由來,習於思辨人類行為科學、大腦科學的人,不讀不可的燒腦好書。
3.抓住情人的喜好、洞悉客戶的愛好、加快抉擇速度。針對選擇困難症患者、網路小編、電商小二、街頭老闆、企業主管、閃購刷手、資料科學家、AI工程師……有助於了解人類選擇行為意識背後的消費社會學、品味心理學。
名人推薦
朱家安 哲學雞蛋糕腦闆
高琹雯(Liz) 美食觀察家
焦元溥 樂評家、作家、廣播主持人
蔡康永 主持人、作家
(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彭博社、紐約客、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書評、圖書館期刊、科克斯書評 一致盛讚
品味依然是複雜而無規律的現象,會永無止盡地隨著環境、物質與社會等種種壓力而改變……范德比爾特善於結合資訊,書中充滿令人意想不到的關聯。——菲力克斯.吉列特(Felix Gillette),《彭博社》
范德比爾特是富有才智的作者,本書有許多值得玩味的內容……非常大膽……范德比爾特以其能力找出兩項因素,許多例子一再顯示,這兩項因素深深影響著品味,一是社會共識,二是熟悉感。我們看到其他人對某物感興趣時,也會產生興趣;喜歡某樣東西時,喜歡得愈久,就會愈喜歡。——路易斯.梅南德(Louis Menand),《紐約客》
活潑、包羅萬象的研究……注釋具有與大衛.福斯特.華萊士 (David Foster Wallace) 相仿的機智,范德比爾特讓我們注意到,假如人們在鮭魚罐頭工廠吃甜甜圈,會不會覺得沒那麼美味?把葡萄口味的「酷愛」(Kool-Aid)飲料直接注入老鼠的胃中,老鼠會不會更喜歡?諸如此類的問題……說服力強、饒富趣味、條理分明、引人入勝……全書內容輕鬆易讀,是值得推薦的作者。——麗莎.蔡德納(Lisa Zeidner),《華盛頓郵報》
這是一趟在人類偏好與試圖預測偏好的企業之間一窺究竟的旅程……[范德比爾特是一名]親切仔細的嚮導,要不是他,這個主題可能很快就變得相當繁冗或陰鬱無趣,而他鐵了心要刨根究底的對象,是我們頻繁進行,卻在無意間視為平常的事。——珍妮佛.札萊(Jennifer Szalai),《紐約時報書評》
想要一窺具影響力的網路媒體公司如何制訂決策,以及想要了解是怎樣的過程在主宰個人偏好與品味塑造的人,千萬不能錯過這本書。——《圖書館期刊》(Library Journal)
饒富興味……深具說服力……本書研究詳盡、以智慧衡量人類偏好,大有看頭。——《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為了回答一個存在已久的問題──「為什麼我們會喜歡我們喜歡的東西」──范德比爾特在哲學、經濟學、心理學、神經學與資料科學中四處搜尋……他探索驅動這種種決定的神祕力量,同時描繪出一幅引人入勝、層次豐富的品味圖譜。——班傑明.萊許(Benjamin Leszcz),《環球郵報》 |
|
|
|
|
|
|
|
|
|
|
|
|
|
|
目錄
前言 你最喜歡什麼顏色(以及你怎麼會有最喜歡的顏色)?
第一章 你想來點什麼嗎?
想一想我們對食物的品味
第二章 錯不在偏好的評分星級,而在我們自己
在網網相聯時代的品味
第三章 我們的品味可以預測嗎?
播放列表透露你是誰,你又透過播放列表展露怎樣的自己
第四章 我們怎麼知道我們喜歡什麼?
藝術的欣喜與焦慮
第五章 品味為何(以及如何)改變
第六章 啤酒、貓咪與塵土
專家如何決定什麼是好東西?
結論 品味筆記:如何去喜歡
|
|
|
|
|
|
|
|
|
|
|
|
|
|
|
作者簡介
湯姆.范德比爾特Tom Vanderbilt
著有《馬路學》與《Survival City》(倖存城市)。為許多出版機構寫稿,擔任《連線》雜誌(英國)、Outside、Artforum雜誌特約編輯。並曾擔任紐約大學魯丁交通政策與管理中心客座研究員、加拿大建築中心研究員、公共空間設計信託基金研究員,獲得安迪沃荷基金會藝術寫作獎助。住在紐約布魯克林。
譯者簡介
吳家恆(前言、第1~4章)
文字工作者,擔任編輯多年,著有《基隆砲台文化之旅》,譯有《權力的哲人:馬基維利》、《舒伯特的冬之旅:一種迷戀的剖析》、《心動之處:先鋒派音樂宗師約翰.凱吉與禪的偶遇》、《在一起,更好》等書。
趙盛慈(第5、6章及結論)
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口筆譯研究所畢業,2013年曾獲林語堂文學翻譯獎佳作,現為專職自由譯者,喜歡深思與推敲文字。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