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第一章 序說 第一節 地理特性 第二節 風土性格 第三節 人種的錯雜性 第四節 印度的宗教思想
第二章 古代印度的社會與宗教 第一節 雅利安人的侵入 第二節 吠陀文學 第三節 婆羅門的宗教與階級的成立 第四節 奧義書的哲學 第五節 都市的發展 第六節 社會組織的變化 第七節 沙門與婆羅門 第八節 六師外道
第三章 瞿曇.佛陀 第一節 佛傳文學與資料價值 第二節 由誕生到出家 第三節 修定與苦行 第四節 成道與覺悟的內容 第五節 初轉法輪 第六節 弟子的教化 第七節 涅槃 第八節 佛滅年代
第四章 初期的佛教教團 第一節 教團(僧伽)的成立 第二節 比丘生活方式的變化 第三節 僧院的發達 第四節 戒律體系的形成與僧伽的組織 第五節 教義大綱 第六節 第一結集 第七節 第二結集 第八節 根本分裂的傳說 第九節 根本分裂的實況
第五章 孔雀王朝時代的佛教發展 第一節 統一國家的出現 第二節 阿育王法敕 第三節 阿育王的功績 第四節 第三結集 第五節 傳道師的派遣
第六章 印度希臘王朝與佛教 第一節 孔雀王朝沒落後的印度 第二節 破佛的弗沙密多羅王 第三節 在印度的希臘人 第四節 彌蘭陀王與佛教 第五節 彌蘭陀之問 第六節 希臘人與佛教信仰
第七章 沙迦、安息時代的佛教部派動向 第一節 沙迦、安息的侵入印度 第二節 希臘化的沙迦與安息 第三節 沙迦與安息的皈依佛教 第四節 佛教部派的發展 第五節 三藏的成立 第六節 佛教石窟寺院的出現
第八章 貴霜王朝與有部佛教 第一節 貴霜侵入印度 第二節 迦膩色迦王皈依佛教 第三節 有部的發展 第四節 犧陀羅美術
第九章 印度教的形成與大乘佛教 第一節 婆羅門勢力的動向 第二節 印度教的形成 第三節 大乘佛教的興起 第四節 初期的大乘經典
第十章 娑多婆訶王朝與佛教 第一節 南印度的情勢 第二節 龍樹 第三節 空的論證法與中道 第四節 大乘佛教的總合 第五節 龍樹的後繼者
第十一章 笈多王朝時代的佛教 第一節 印度的再統一 第二節 佛典的梵語化 第三節 有部與經量部 第四節 大乘經典的新傾向 第五節 如來藏思想 第六節 瑜伽師與唯識思想 第七節 唯識說的體系化
第十二章 笈多王朝分裂後的佛教 第一節 ●噠(白匈奴)的侵入 第二節 如來藏思想的命運 第三節 瑜伽行派 第四節 中觀派 第五節 論理學的發展 第六節 大乘二學派的命運
第十三章 波羅王朝與密教 第一節 波羅王朝以前的印度 第二節 波羅王朝治下的東印度 第三節 密教的特質 第四節 真言乘 第五節 波羅王朝初期的論師 第六節 金剛乘 第七節 時輪乘
第十四章 回教徒的侵入與佛教的滅亡
第十五章 近代印度的佛教復興運動 第一節 佛教的空白時期 第二節 達摩波羅的摩訶菩提協會 第三節 安貝克的新佛教運動 第四節 日本山妙法寺大僧伽的活動
附錄一 印度佛教美術的發展 附錄二 佛教在印度鄰近地區的傳播 年表 參考文獻 索引 索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