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在此相遇
|
|
Here is where we meet |
|
|
|
|
|
|
|
|
ISBN |
9789863444633 |
定价 |
NT280 |
售价 |
RM43.80 |
优惠价 |
RM37.67 *
|
作者 |
約翰.伯格
|
译者 |
吳莉君 |
出版社 |
麥田
|
出版日期 |
2017-06-08 |
装订 |
平裝. 單色印刷. 272 页. 14.8. |
库存量 |
已搶購一空目前無法購買 |
|
可订购时通知我 |
|
|
|
|
|
|
|
|
|
|
|
|
|
|
|
|
巨匠已逝,文字不朽 難以歸類、出入記憶、精微細膩的憶念文集
與約翰•伯格人世重逢,我們再度相遇,此時此地
「先死後生。之所以會有誕生,是為了要讓那些打從一開始就壞了的東西,在死亡之後,有個重新修復的機會。這就是我們為何出生在這世上的原因,約翰。我們是來修理的。」
各界好評:
一本敘述藝術之作,融合了他所擅長的所有形式。伯格再一次帶領我們經歷生命的真實存在。 ──《西雅圖時報和郵訊報》
一本精彩絕倫的回憶錄 / 沉思錄 / 小說,一段充滿熱情、穿越時空的個人旅程,幾乎和卡爾維諾的《看不見的城市》一樣美麗,美麗到難以歸類。 ──《水牛城日報》
伯格將他一生的經歷和夢想,拆解成一系列別出心裁的旅行誌。這是一場宛如藝術和臥遊之旅的書寫,獻給那些熱愛在當下迷路之人。 ──《薩城星報》
內容介紹:
這是一本以七座城市串聯記憶的溯往之書、死亡之書、愛之書、成長之書。主角在街道上遇見逝去的母親、父親、女兒、戀人、啟蒙老師,看見波赫士的天空,逐步構建出約翰.伯格的前半生。
這不是一本傳統的小說、回憶錄、散文或傳記,而是一種混雜了這些文體的嶄新文類,New Statesman 所謂「未來的文類」:「是虛構,但非傳統小說;是作者的第一人稱,但非回憶錄;是在時間與空間中自由穿梭的描述,但又始終立足當下;是一篇無悔的告解,也是對感知與情感的深刻挖掘。」
故事從里斯本五月底一個炎熱午後揭開序幕:伯格在公園長椅上遇見已去世十五年的母親,自此展開追述。
「我們在此相遇」,相遇的地點、人物、時間,因為在此相遇,而成就自我與人生。
約翰.伯格逝世之後,我們重新閱讀他如何回顧相遇,在現實與想像的交錯中,注視那些曾經走進他生命的生命,並檢視我們自己的生命。 |
|
|
|
|
|
|
|
|
|
|
|
|
|
|
目錄
1 里斯本 2 日內瓦 3 克拉科夫 4 死者記憶的水果 5 伊斯林頓 6 亞克橋 7 馬德里 8 浚河與清河 8 1/2 致謝
|
|
|
|
|
|
|
|
|
|
|
|
|
|
|
作者簡介
約翰.伯格John Berger 世界知名文化藝術評論家、作家、詩人、劇作家,一九二六年出生於倫敦,二○一七年辭世。
伯格生前長期居住於鄰近法國邊境阿爾卑斯山的小村鎮裡,深受當地傳統習俗及艱困生活形態所吸引,以山中居民為主題撰寫多部相關作品。《約翰.伯格四季肖像》紀錄片,捕捉巨匠晚年風華。
伯格作品大多批判色彩濃厚,表現形式不斷推陳出新,對社會、政治議題之看法亦獨具一格,公認為歐陸最具影響力藝評家。著作浩繁多元,重要作品有:《第七人》、《觀看的方式》、《觀看的視界》、《影像的閱讀》、《藝術與革命》、《另類的出口》、《另一種影像敘事》、《攝影的異義》、《我們在此相遇》、《留住一切親愛的》、《班托的素描簿》等。
相關著作:《另一種影像敘事:一個可能的攝影理論》《攝影的異義》《留住一切親愛的:生存.反抗.欲望與愛的限時信》
譯者簡介
吳莉君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譯有《觀看的方式》、《我們在此相遇》、《留住一切親愛的》、《霍布斯邦看21世紀:全球化,民主與恐怖主義》、《建築的法則》、《攝影的異義》等。任職出版社多年,現為自由工作者。
相關著作:《持續進行的瞬間》《攝影的異義》《班托的素描簿》《班托的素描簿》《留住一切親愛的:生存.反抗.欲望與愛的限時信》《觀看的方式》《觀看的視界》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