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1968年,食指赴山西汾陽杏花村插隊,揭開北京的現場真實 1986年,北島游移在成都和重慶,開啟另一個詩歌年代 1989年,海子在昌平時期是孤獨的,死亡是顫慄中留下難以彌合的陣痛 本書以微觀視野和細節史的方式來考察1960年代至新世紀以來先鋒詩歌空間和「江湖」的特殊話語形態、生成及轉換機制。在文風上將盡可能呈現批評作為一種特殊「文體」和「寫作」的特徵,以顯示這種方法與一般意義上的學院派和過於無序自由的獨立作家的差別。 從思想禁忌到逐漸開放年代的私人空間和公共空間來重新梳理詩歌現象具有重要的詩學意義。以地方性知識和空間為出發點重新考察先鋒詩歌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文學地理學和區域性研究,而是要在歷史田野的考察中對一個時期內先鋒詩歌在不同空間和場域的發生、重心、結構、位移、變化做出探索性的闡釋。在廣場、車站、胡同、街道、臥室、茶館、餐館、公園、校園等空間尋找詩歌的發生點與發展動因。來自於地方性知識不平衡所形成的地方與空間之間的特殊關係以及由此形成的「影響的焦慮」對於辨析當代詩人心理具有著特別的意義。 本書特色 ※考察1960年代至新世紀以來先鋒詩歌空間和「江湖」的特殊話語形態、生成及轉換機制。 ※呈現批評作為一種特殊「文體」和「寫作」的特徵,以顯示這種方法與一般意義上的學院派和過於無序自由的獨立作家的差別。
摘要 「還鄉河」與「鄉愁」的海峽 遠在遠方的風比遠方更遠 海子在昌平的孤獨 火車的前方是什麼 詩歌的「地方性知識」與空間構造 北京和北方詩歌的空間主導性 食指的「杏花村」 傳奇的詩歌「江湖」:白洋淀 從飯館、街道和公園開始 東四十四條胡同76號 貴州道上的「啟蒙」與泛政治狂想 1986:詩歌場的傾斜與轉向 從盆地、茶館、火鍋和蒼蠅館開始 溽熱山城與「下午性格」 北島在成都和重慶 詩在東北:「遠方有大事發生」 「莽漢」的暴動:「我要去北邊」 西昌:「非非」策略與語言「反動」 秦淮舊夢與先鋒新聲 海上柔靡與都市想像 「自殺者的樹林」或青銅墓地 沒有「故地」的時代詩人何為
作者簡介 霍俊明 河北豐潤人,現工作於中國作協創研部,首都師範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中國現代文學館首屆客座研究員、臺灣屏東教育大學客座教授。著有專著《尷尬的一代:中國70後先鋒詩歌》(廣西師大出版社)、《變動、修辭與想像:當代新詩史寫作問題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臺灣秀威)、《無能的右手》(北京大學出版社)、《新世紀詩歌精神考察》(河北大學出版社)、《從「廣場」到「地方」──微觀視野下的詩歌空間》(上、下卷,臺灣花木蘭文化)等。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