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ISBN |
9789570849448 |
定价 |
NT650 |
售价 |
RM101.60 |
优惠价 |
RM90.42 *
|
作者 |
林照真
|
出版社 |
聯經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 |
2017-05-22 |
装订 |
精裝. 單色印刷. 488 页. 21. |
库存量 |
海外库存 下单时可选择“空运”或“海运”(空运和海运需独立下单)。空运费每本书/CD是RM28.00。 空运需时8-11个工作天,海运需时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时间不包括出版社调货的时间以及尚未出版的预购商品) |
|
我要订购 有现货时通知我 |
|
放入下次购买清单 |
|
|
|
|
|
|
|
|
|
|
|
|
|
|
|
|
借鏡《紐約時報》、《衛報》、BBC與半島電視臺
反思臺灣媒體如何面對數位新時代的崛起與挑戰
因為
新聞,在轉捩點上
臺灣,在轉捩點上
林照真的專書《新聞,在轉捩點上:數位時代的新聞轉型與聚合》一共分為十三章、兩大部分,分別以「全球媒體的轉型聚合」與「臺灣媒體的轉型聚合」兩大範疇來呈現各章節內容。她遠赴美國、英國與卡達,深入訪談《紐約時報》、《衛報》、BBC與半島電視臺,除了帶回第一手報導,更詳盡評析傳統媒體與數位新媒體的聚合現象。
《新聞,在轉捩點上:數位時代的新聞轉型與聚合》在「全球媒體的轉型與聚合」這個主題中,第三章主要針對《紐約時報》的聚合現象進行第一手研究,重點在於強調以傳統報紙聞名的《紐約時報》,如何在文字、平面照片外,引進影音、視覺圖表、社群媒體、互動媒體等進行多媒體的聚合。
第四章、第五章則是討論聚合對傳統報紙轉型的衝擊,並以《紐約時報》與《衛報》的比較作為研究主軸,剖析《紐約時報》、《衛報》這兩家優質的傳統媒體,如何透過數位的新興科技人員與技術,發展資料新聞與視覺新聞。
第六章探討擁有多平臺的BBC,如何在數位時代,順利在這些平臺上分享內容,進行跨平臺的聚合。
第七章則是研究半島電視臺不同的聚合經驗,也探討半島如何因為跨文化的聚合,不斷擴大新聞的跨平臺運用,也因此能照顧最大多數、來自不同區域的收視者,進行跨文化的傳播。
第八章試圖以「阿拉伯之春」為例,討論國際主流媒體使用社群網站的情形,關注大眾媒體在世界重大新聞發生時,如何使用、分辨社群媒體的內容。
第九章則就幾家全球性媒體如何結合「社群媒體與主要媒體聚合」的情形,進行具體的案例說明與報導,並指出這些媒體皆以專業的新聞從業人員經營社群媒體,與國內的小編經營非常不同。
在「臺灣媒體的轉型與聚合」這一部分,《新聞,在轉捩點上:數位時代的新聞轉型與聚合》第十章主要處理「自由」、「壹傳媒」、「聯合」與「旺旺中時」等臺灣四大報紙集團,對新聞聚合的看法與可能相關的措施。
第十一章針對臺灣七家24小時新聞臺如何使用新媒體進行監看,並且就監看結果與各電視臺相關人員進行訪問;作者發現臺灣的有線電視使用新媒體內容的現象非常普遍,但是新媒體來源不明,獲使用的新媒體內容又多偏向社會新聞與娛樂新聞,與古典的新聞價值或是公共價值,並無太大關聯。
第十二章以「新瓶裝假酒」為題,探討新媒體的置入性行銷如何發生;並深度訪談相關人員,希望能在新媒體中,釐清新聞與廣告的分際。
第十三章呈現國內目前試圖發展資料新聞的相關探討。透過實證研究,探討國內中央與地方政府資料開放相關情形,並且認為在大數據時代,資料新聞為媒體工作者必須強化的重要新聞技能。而在發展資料新聞時,也面臨新聞工作者應加強自己的資訊處理能力,同時也應學習如何與電腦科學的專業人士相互合作。
林照真期待透過這本書,為全球的媒體轉型留下真實的學術研究紀錄,也希望臺灣的媒體產業、新聞教育人士能深刻察覺媒體聚合為不可逆,必須下定決心進行轉型與聚合,並為閱聽眾提供最好的新聞品質,才是新聞媒體的職責所在。 |
|
|
|
|
|
|
|
|
|
|
|
|
|
|
目錄
自序 臺灣需要破釜沉舟的媒體轉型
第一章 因為聚合,新聞在轉捩點上
第一節 數位新聞崛起
第二節 數位時代的新聞聚合
第三節 社群媒體在數位新聞中的角色
第四節 研究方法
第五節 本書章節分布
第二章 聚合研究的理論系譜:與新聞有關的聚合意涵
第一節 聚合源起與科技有關
第二節 聚合的經濟意涵
第三節 大眾媒體有關內容的聚合
第四節 傳統媒體與社群媒體的聚合
第一部分:全球媒體的轉型與聚合
第三章 跨媒體聚合:檢視《紐約時報》的聚合歷程
第一節 聚合第一階段:報紙與網路合體
第二節 聚合第二階段:工作者的結構性聚合
第三節 聚合第三階段:文字、影音、視覺圖表、互動媒體的聚合
第四節 聚合第四階段:傳統媒體與社群媒體的聚合
第五節 聚合第五階段:報紙與網路相互為用,界線模糊了
第四章 傳統報紙的轉型與聚合:《紐約時報》與《衛報》的比較研究
第一節 《紐約時報》與《衛報》的共識:數位第一
第二節 數位人員加入,新聞工作者定義擴大
第三節 新聞記者必須多技能、跨媒體、跨領域
第四節 新聞記者使用社群媒體比例加重
第五節 建立新聞聚合的商業模式
第六節 速度與新聞品質的兩難
第七節 兩家質報經驗提示:聚合有機會帶來更好的新聞
第五章 數位科技聚合:以資料新聞與視覺新聞為例
第一節 認識資料新聞
第二節 認識視覺新聞
第三節 《衛報》建立資料新聞,直追《紐約時報》
第四節 發展視覺新聞,《紐約時報》與《衛報》看法略不同
第六章 跨平臺聚合:檢視BBC的聚合經驗
第一節 廣播與網路的平臺聚合
第二節 電視與網路的平臺聚合
第三節 不同專長的人一起工作
第四節 跨平臺聚合須具備跨媒體技能
第五節 新聞品質與時間競賽
第七章 跨文化聚合:半島電視臺的新聞聚合研究
第一節 半島電視臺與阿拉伯公共領域
第二節 卡達杜哈的半島電視網
第三節 從合作到聚合,擴大新聞內容與文化交流
第四節 利用聚合突破新聞封鎖
第五節 共同內容與資源的聚合
第六節 顧及多元性的文化聚合
第七節 善用聚合,增強跨語言、跨文化的傳播
第八章 社群媒體與傳統媒體聚合:以阿拉伯之春為例
第一節 社群媒體在全球興起
第二節 社群媒體及其演變
第三節 社群媒體、公民記者、業餘者與半島的聚合
第四節 阿拉伯之春,全球主流媒體與社群媒體聚合
第五節 半島新聞聚合網與阿拉伯之春
第九章 社群媒體與新聞:不同媒體的聚合策略
第一節 新聞媒體與讀者的聚合
第二節 新聞媒體積極運用社群媒體,爭取新聞時效
第三節 發生災難與重大事件,社群媒體可增強新聞報導功能
第四節 發生突發新聞時,新聞媒體更是大量運用社群網站
第五節 社群網站強調專業的編輯守門
第六節 社群網站中,媒體與民眾互為主體
第七節 媒體充分掌握聚合以運用社群網站
第二部分:臺灣媒體的轉型與聚合
第十章 臺灣四大報紙集團的新聞聚合
第一節 新聞聚合與新聞品質
第二節 新聞聚合由市場主導,網路角色消極
第三節 新聞聚合不是合作,而是競爭
第四節 聚合有助於集團獲得政商利益
第五節 記者多技能,新聞能力反而弱化
第六節 臺灣報業的新聞聚合,無助於提升新聞品質
第十一章 為什麼聚合?臺灣電視新聞轉借新媒體研究
第一節 數位時代,新聞再定義
第二節 科技與社群媒體
第三節 新聞聚合的經濟分析
第四節 電視新聞以新媒體為訊息來源現象顯著
第五節 電視臺使用新媒體種類多元,來源不明者比例最高
第六節 傳統媒體採用新媒體訊息,偏重社會與娛樂
第七節 新媒體內容成為新聞主體,無助於公共性
第八節 傳統電視與新媒體為市場聚合,損害新聞專業
第十二章 新瓶裝假酒:分析批判新媒體的置入性行銷
第一節 新媒體的置入性行銷
第二節 新媒體的置入性行銷模式
第三節 新媒體置入性行銷的偽聚合
第四節 重建新媒體訊息與廣告的清楚分際
第十三章 臺灣資料新聞學興起
第一節 資料新聞學成立要件
第二節 開放政府與開放資料
第三節 新聞與資工的跨領域合作
第四節 強化新聞從業人員的資訊能力
受訪人士名單
參考文獻
索引 |
|
|
|
|
|
|
|
|
|
|
|
|
|
|
作者簡介
林照真
政治大學哲學系學士、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博士。曾任職電視、報紙、雜誌等新聞實務工作二十年,主要新聞路線為社會運動、政治社會轉型,並擅長深度報導。先後出版《日本白團在台祕史》、《戰慄土石流》、《最後的達賴喇嘛》等近十本著作。
2007年博士畢業後轉換跑道,致力於新聞學術研究。曾任職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目前為臺大新聞研究所教授。研究領域為收視率研究、調查報導、資料新聞、媒體轉型等。相關新聞學術著作包括《記者,你為什麼不反叛》、《收視率新聞學》。
2009年痛失16歲愛女賴亦恩,承女兒遺志推廣大學辯論,曾出版《你怎能不愛上辯論:亦恩的辯論天堂》一書,目前每兩年在臺大主辦「國際亦恩盃華語辯論賽」。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