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ISBN |
9789573615361 |
定价 |
NT1300 |
售价 |
RM203.10 |
优惠价 |
RM180.76 *
|
作者 |
康保成
|
出版社 |
國家
|
出版日期 |
2017-04-05 |
装订 |
平裝. 雙色印刷. 602 页. 21. |
库存量 |
海外库存 抱歉!此书无开放空运服务,只能船运,需时约30个工作天。 |
|
我要订购 有现货时通知我 |
|
放入下次购买清单 |
|
|
|
|
|
|
|
|
|
|
|
|
|
|
|
|
全書八章,主要觀點如下:
第一,佛教對於我國戲劇來說,雖然不是源,但卻具有源的意義。
第二,「戲場」一詞最早出於佛經,後世戲場基本上全都設在佛寺中,宋元時期將佛經中指僧舍、寺院的「瓦舍」及佛教伎樂演藝場所「勾欄」轉而指世俗遊藝場所,這就不能不歸結於佛教的巨大影響。
第三,現存金元雜劇的劇本中,保存著從敷演佛經到敷演戲曲的衍變痕跡。
第四,從戲曲腳色名稱看,「腳色」,連同「淨」、「末」、「捷譏」等,也都與佛教有關。
第五,不僅佛曲進入戲曲,而且佛經的念誦方式,也對戲曲產生了深遠影響。
第六,明清時期,與變文類同的佛教藝術――寶卷,對戲曲產生了極大影響。戲曲的表演身段,也從佛教造像和佛教舞蹈中受到啟發。
第七,藏戲不是儺戲,而是典型的佛教戲劇。
第八,古天竺機關木偶製作技術,隨佛教傳入我國,推動了我國木偶戲的發展。佛陀的「以影說法」,及印度「照影」、「弄影」之類的伎藝,提供了影戲成熟的契機。 |
|
|
|
|
|
|
|
|
|
|
|
|
|
|
作者簡介
康保成
1952年出生於山東省德州市,1956年隨父母遷居河南省鄭州市。1968年從鄭州大學附中(今省實驗中學)畢業後分配至鄭棉六廠工作。1969年入伍,在海軍東海艦隊服役。1974年退伍後仍回鄭棉六廠工作。1975年入河南大學中文系讀書,1978年畢業留校。1979年在河南大學中文系讀研究生,1982年畢業,獲文學碩士學位,留校任教。1984年春考入中山大學中文系,攻讀中國戲曲史方向。1987年2月畢業,獲文學博士學位,留校任教。1998年起任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2004年起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2014年12月辭去中心主任職務。2017年1月從中山大學退休,任廣州大學文學思想研究中心資深特聘教授。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