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介入空間:都會裡的藝術創作【增訂新版】
|
|
Pour de l’art dans notre quotidien: Des oeuvres en milieu urbain |
|
|
|
|
|
|
|
|
ISBN |
9789573279808 |
定价 |
NT420 |
售价 |
RM65.60 |
优惠价 |
RM56.42 *
|
作者 |
卡特琳.古特
|
译者 |
姚孟吟 |
出版社 |
遠流
|
出版日期 |
2017-04-27 |
装订 |
平裝. 部份全彩. 336 页. 21. |
库存量 |
已搶購一空目前無法購買 |
|
可订购时通知我 |
|
|
|
|
|
|
|
|
|
|
|
|
|
|
|
|
藝術家應該挑戰不可能,且持續嘗試這樣的創作;「不可能」不是無法克服,關鍵在於切入角度。許多作品被孕育並且引發一些生活經驗,如果沒有它們,我們在這個世界的生活將過於貧瘠。—卡特琳.古特 Catherine Grout
本書作者長期在公共空間策劃展覽活動,將公共空間的定義,從公共廣場拉到我們所在、與他人同在,並且相互交流的地方。交流的前提是身體、感官體驗,因此藝術等於在創造一個可以公共分享的場域。作者認為,公共藝術是一種揭露多元經驗與感性的創作形式,所以瞬間、即興、短暫停留的視覺性、抽象感知或事件性創作,有形、無形作品都可屬之,這樣的觀點提供我們一個很不同的認知視野。書中從不同角度探討藝術、空間與人的關係,以及藝術家計畫中參與、介入與合作的多種形式,藉由不同案例提供了更多元的操作模式與議題。
|
|
|
|
|
|
|
|
|
|
|
|
|
|
|
目錄
導讀:介入日常生活的藝術 黃海鳴
譯序:當我們同在藝起
原序
新版序
第一章 人群中的公共空間
案例介紹
01……亨利.邦德:《深黑水》
02……羅伯特.凱因:《全像錄影》
03……溫蒂.齊爾克與派特.那爾帝:《搜尋》
04……理查.克里胥:《藝術的宇宙》
05……海牟.左伯尼格與法蘭茲.維斯特:《第十屆文件大展》
第二章 作品承載了我們的記憶?
案例介紹
06……克里斯多與珍克蘿:《捆包國會》/《鐵幕,汽油桶牆》
07……克里斯多夫.沃迪斯寇:《凱旋門》
08……羅賓.寇利爾:《伯森父子紀念碑商店》
09……丹尼斯.亞當斯與安德麗雅.布蘭:《巴士站》
10……田甫律子︰《訂單許多的快樂農場》
11……拉妮.麥斯特羅:《這些手》
12……蘇珊.菲利浦茲:《國際歌》
第三章 在時間與空間的展現
案例介紹
13……華特.德.馬利亞:《垂直的一公里》
14……諾伯特.拉德瑪赫:《水平儀》
15……宮島達男:《光陰似水》/《月光》
16……塔紀斯:《水鏡面上的信號燈》
17……羅曼.辛格:《比雅久噴泉》/《拐杖》
18……喬瑟夫.波依斯:《給卡塞爾的七千棵橡樹》
19……川俣正︰《臨時住宅》
20……川俣正︰《東京新住屋計畫》
21……揚.狄貝茲:《向阿哈哥致敬》
22……強馬利.考特:《無題》
23……丹尼爾.布恆:《三明治人》
24……傑哈.科林堤伊布:《史特拉斯堡的電車票》
25……強馬利.考特:《指南針》
26……讓.克里斯多夫.努西松:《從某地到某地5》
27……路易與法蘭契絲卡.溫伯格:《二手自然》/《可攜式花園》
第四章 與世界及他人共生
案例介紹
28……貝亞特.史特利:《杜塞道夫》/《巴塞隆納》
29……豪烏爾.馬黑克:《中央廣場》
30……丹尼爾.布恆:《意義在上在下,定點及活動雕塑》
31……安德麗雅.布蘭:《溝渠系統與鏡面棚架》
32……羅伯特.爾文:《九個空間,九棵樹》
33……西川勝人:《燈籠果樂譜》
34……蘇珊娜.尼德荷爾:《鐘》
35……艾力克.薩馬克:《漢斯的夜鶯》/《電子青蛙》
36……鈴木昭男:《點音》
37……鈴木昭男:《邀請函》
38……諾伯特.拉德瑪赫:《長凳》(夏天 / 冬天)
39……王德瑜:《31號作品》
40……安德麗雅.布蘭:《青少年的遊戲場》
41……林怡年與亞麗珊卓.薩:《小本生意》
42……法比恩.勒哈:《A16》
43……單音馬戲團:《豐年祭,攜帶式舞蹈系列》
44……愛德瑞克.范.德.紀劇團:《晚會》
45……艾洛蒂.迦黑與帕斯卡.塞繆爾:《波札諾食譜》
46……川俣正:《進度努力中》
第五章 參與
47……海倫.梅爾.哈里森與紐頓.哈里森-哈里森工作室:《荷蘭綠心臟》/《歐洲半島》
48……喬治.創客斯:《長碼頭燈塔》/《水邊自然漫步》
49……吳瑪悧:《台北明天還是一個湖》
50……吳瑪悧、蕭麗虹與黃瑞茂:《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
結語
|
|
|
|
|
|
|
|
|
|
|
|
|
|
|
作者簡介
卡特琳.古特
法國里爾國立景觀與建築高等學院(E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architecture et de paysage de Lille, ENSAPL)美學教授,日本東京慶應義塾大學客座教授(2002-2003)、ENSAPL設計 / 城鄉 / 歷史研究室研究員、Japarchi法語區日本文化研究網絡成員(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亞洲世界研究所)、「跨界看景觀」計畫協同研究員(2005-2007)、京都九条山藝術村受獎人(1994-1995)。
長期從事城市公共空間展覽的策劃:法國翁根勒本市(Enghien-les-Bains)當代藝術雙年展(1994-2004)、台灣竹圍環境藝術節(2002)、日本東京慶應義塾大學(2002)、義大利波扎諾(Bolzano)Ar/ge 美術館(2006),或是在博物館裡的展出,如巴黎近郊的薩伏瓦別墅(2007)。2003-2004年她曾受委託擔任法國史特拉斯堡市雙河公園五件公共藝術作品設置的總策劃人。著有《藝術介入空間》、《重返風景》等關於藝術、公共空間與景觀的書籍。
譯者簡介
姚孟吟
法國第八大學社會學系博士候選人。1998年自法國返台後一直在文化藝術圈裡活動,先後參與國內外藝術村、閒置空間文化再造、藝術介入空間等研究與概念推動,也是《藝術創作與交流的磁場——全球藝術村實例》(文建會,1999)、《文化空間創意再造———國外案例彙編》(文建會,2002)、《從邊緣建構另類美學——竹圍工作室12年》(竹圍工作室,2008)的聯合作者。翻譯對她來說是一項傳遞知識的天職,譯有《藝術介入空間》(遠流,2002)、《創意臺北,勢在必行》(臺北市都市更新處,2012)、《創意平台:臺北,邁向城市3.0》(臺北市都市更新處,2013),以及《閱讀設計的13個關鍵課題》(遠流,2015)等書。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