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自序xiii
第一章引言:中國教育的理想與重要主題1 第一節個人、社會與受教育者2 1.「為己之學」2 2.教育的社會目的8 3.通才、經學者與君子14 4.理學思想中的人:有德之士、英雄、殉道者23 5.中國傳統教育的式微26 第二節文化一致性及其流弊27 1.保守主義27 2.互為主體與相互影響30 3.儒家正統33 4.權威的生活態度、庶民教育與中國人格特質35 第三節關鍵論點43
第二章 中國傳統教育制度:學校與考試47 第一節教育機構的變遷(I)48 1.古代傳說的學校與射箭的理想48 2.稷下學宮50 3.博士制度與漢代太學52 4.漢代的地方學校56 5.漢代的私人教育59 6.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太學61 7.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地方官學73 第二節教育機構的變遷(II)75 1.隋、唐的高等教育75 2.隋、唐時代的地方教育80 3.宋代的官學與太學82 4.宋代地方官學與書院85 5.遼、金、元的官學教育制度90 6.元代書院95 7.明代的國子監97 8.明代地方官學99 9.明代的書院101 10.結論105 第三節考試制度:從察舉到科舉105 1.古代背景106 2.孔子與東周時期的變遷107 3.養士109 4.漢代察舉制度111 5.東漢考試制度的改革118 6.魏晉南北朝的選官制度121 7.科舉制度的興起128 8.唐代的科舉制度129 9.科舉制度的完備134 10.科舉文化的興起140 11.外族朝代的科舉制度144 12.明代的科舉制度150 13.反思科舉的存在理由157
第三章 中國教育思想史163 第一節孔子與早期的儒家傳統164 1.六藝164 2.孔子165 3.孟子與荀子173 4.孝道與家法180 5.其他古代的教育思想182 第二節漢代禮治與儒家獨尊地位的興起186 1.董仲舒與漢代的合一思想186 2.經學、政治與教育188 3.禮儀與儀式主義193 4.才能的類別及知識人的分類195 5.懷疑論與懷疑態度的萌芽197 第三節魏晉南北朝時期198 1.本體思維與形而上學的追求199 2.思想的重新評價201 3.佛教征服中國202 4.家族教育的貴族理想210 5.師承與道教之影響213 6.經學的新方向216 7.經學、史學與文學223 第四節隋唐的兼容並蓄態度與自我知識認同的探求227 1.「正」的觀念:儒家經典的確立與編纂228 2. 從標準化到正統的建構234 3. 韓愈、李翱與道統239 4. 晚唐理想教師觀念的危機245 5. 隋唐教育思維裡的佛教思想251 第五節 道學教育的博學257 1.道學教育的思想背景258 2.為個人生活與社會秩序奠定基礎的道德人格261 3.童年與童科考試265 4.教學作為職業與志業268 5.經學與「四書」272 6.博學277 7.平民百姓的道德觀念281 第六節 遊牧民族知識人與漢人世界觀的接觸287 1.遼、金社會裡的儒家思想287 2.蒙古人與元朝的教育理念290 3.佛教與道教及其重要性294 第七節 明代的道學思想302 1.陳白沙與湛若水303 2.王陽明307 3.明代心學思想的進一步發展309 4.庶民主義、威權主義與儒學正統315 第八節 總結中國教育思想的社會史327 1.善書與功過格328 2.學術研究的儀式化:已經學為例331
第四章歷代教育內容的演變和學習的樂趣337 第一節歷代教育內容的變化338 1.《論語》、《孝經》和漢朝的官學課程340 2.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官學課程34 3.隋唐時期的官學課程內容347 4.宋朝早期的變化351 5.道學的課程思想和實踐356 6.道學教育內容的延續和發展362 7.明朝的道學課程364 8.在明代儒學視野之外370 第二節勤奮讀書的樂趣372 1.勤奮學生的故事373 2.藏書376 3.私人藏書和愛書384 第三節結論:自得、自由和自任400
第五章識字教育、家族教育以及技術教育403 第一節識字教育404 1.把識字視為教育理念405 2.唐代之前的啟蒙教材與基礎教科書407 3.唐代蒙書412 4.宋代蒙書與朱熹420 5.元、明兩代的啟蒙教材與基礎教科書427 6.為女童和女性所編撰的啟蒙教材及基礎教科書432 第二節家庭教育和家訓439 1.古代理論與理想440 2.漢朝至魏晉南北朝期間的家庭教育和家訓442 3.傳統中國中期的家庭教育及家訓450 4.透過家庭教育複製的儒家正統461 第三節技術教育469 1.漢代至唐代官學裡的技術學校470 2.宋、遼、金、元的技術教育474 3.明代的技術教育478 4.自然學者與技術人員的教育480
第六章學生與學生運動495 第一節傳統中國的學生:理想與現實495 1.孔子及其門徒觀495 2.戰國時期的弟子499 3.秦、漢的學生與博士弟子:從禮儀中學習502 4.魏晉南北朝的學生生活:貴族理想與行為表現508 5.唐代的學生:官學學生與科舉考生519 6.佛、道僧院戒律以及對庶民學生的教育532 7.書院生活與科舉抱負的依違關係:宋代的學生536 8.道學思想家對學規的批評539 9.學習成為漢人:遼金元學校的學生556 10.明代的學校生活:知識自主的追求及其不滿558 11.明代學規562 第二節中國歷史上的學生運動575 1.漢代的學生運動575 2.宋代的學生運動578
第七章結論:晚明以後591 第一節書寫傳統的重要性593 1.書面考試的重要性594 2.文獻與學術597 3.不屈的自我與威權的性格600 第二節自我、宗教性與道德感605 1.不證自明的道德真理與道學的宗教性605 2.道德的自信與勤奮工作的倫理608 3.計量道德表現的統計表610 4.道德感613 5.英國善書615 6.權威、自信與清教徒資本主義者617 7.晚明中國人與清教徒的比較619
附錄 中國傳統教育的特色與反省623 一、養士教育與科舉的影響623 二、為己之學與書院的理想與實踐630 三、以儒家經學為中心的教育634 四、庶民教育:格言、戲劇、家訓、善書、祀典及儒家正統636 五、個別施教;不分年齡班次的教育641 六、文字考試與論辯考試的差別644 七、權威人格的形成647 八、結論649
參考書目651 索引703 本書附表 表1:隋、唐高等教育體系76 表2:漢代的考試115 表3:魏晉南北朝個人門第等級與任命官等的關係126 表4:漢代今文經與古文經192 表5:魏晉南北朝時期太學中的經學課程218 表6:唐代《五經正義》231 表7:明代《四書大全》與《五經大全》332 表8:宋朝科舉考試所採用的標準參考注釋本354 表9:兩晉南北朝太學的學生人數513 表10:唐代官學入學資格及學生人數520 表11:唐代國子監學校的入學人數524 表12:宋代官學的入學條件5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