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從前衛藝術、現代音樂、龐克搖滾到科技舞曲,從歷史梳理、文化探源、技術追溯到藝種解構,閱讀一個世紀以來的聲音創作,超越聲音藝術的慣有解讀,由此開始。
感官特化分工是現代主體建構的知覺基礎,其中尤以視覺為其核心,無論文學史、藝術史,乃至音樂史的建構,皆由視覺文本出發。 在現代文化架構中,西方帝國與其殖民地的關係,可以由視覺主體的建構過程來理解。殖民地文化成了西方主體以視覺機器量測的對象物,西方在窺看的過程中讓自己成為主體,讓被窺看者的文化成為「落後」的參照體,並且依此模型來構造世界。緣此,「聲音」或可另闢蹊徑,提供解構視覺中心主義的思想資源。 本書由前衛藝術、現代音樂一直介紹到戰後的龐克搖滾與科技舞曲,並非為了構建某種新學門(如「聽覺藝術史」),以之對抗視覺藝術史的感官分工政治(如若依此邏輯,未來還要發明嗅覺藝術、觸覺藝術等新學門),而是反過來以聲音為方法,以聲音作為穿透視覺主體分工體系的象徵,質疑人文與科技的二分,文學、音樂、美術、劇場、建築專業的特化,反思「新媒體」、「跨領域」等等時興的學科統合計畫,而其方法在於擴張僵化的聽覺認知模式,還原聲音生產過程中的身體性與機械性,由聲音來追溯音樂、圖像、符號不可分割的源頭。
作者簡介
林其蔚
1971年出生於台北,曾研讀法國文學、台灣宗教藝術及媒體藝術,於1992年開始聲音、影像及表演工作迄今,www.linchiwei.com。
本書使用方法 - 感謝名單 (Acknowledgements)
本書特有名詞解釋 (Glossary of Technical Terms)
簡介(Introduction) 前言(Foreword)楔子(Prelude)
第一章 前衛之聲 (Sounds of Avant Garde)1. 未來主義(Futurism)2. 俄國前衛主義(The Russian Avant-Garde)3. 達達主義(Dada)4. 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5. 皮耶.夏飛、皮耶.亨利 (Pierre Schaeffer and Pierre Henry)6. 許鐸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7. 謝納奇斯(Iannis Xenakis) 8. 聲音詩(Sound Poetry)9. 原生音樂(Musique Brute)10.激浪前後(Fluxus and It’s Contemporaneousness)11. 龐克運動(Punk Movement)12. 工業音樂(Industrial Music) 13. 日本噪音(Japanese Noise)14. 科技電音(Techno Music)15. 解構電音(Electronic Deconstructive Music)16. 聲音裝置(Sound Installation)17. 音景(Soundscape)
第二章 聽覺現代性(Modernity of Hearing)1. 視覺主體(Visual Subjectivity)2. 聽覺主體(Hearing Subjectivity)3. 前衛之聲與擴張聽覺(Sounds of Avant Garde and Listening Expansion)
第三章 聲音機器(Sound Machine)1. 聲音機器(Sound Machine)2. 通用機器(General Machine)3. 傳輸機器(Transmission Machine)4. 紀錄機器(Recording Machine)5. 合成機器(Synthesis Machines)
第四章 超越聲音藝術(Beyond Sound Art)1. 超越聲音藝術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