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本書內容包含:中國文化的歷史地理環境、中國文化植根的經濟基礎、中國文化依賴的社會政治結構、中國傳統文化發展歷程、多民族文化融合與中外文化交匯、中國語言文字、中國古代科學技術、中國古代教育、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古代藝術、中國古代史學、中國傳統倫理道德、中國古代宗教、中國古代哲學等。可作為大學院校的人文素質教材,意在提供大學生們一個中華文化悠久、豐富文化遺產的簡明文化文本,使青年學子對於中國文化的特徵有基本的認識,並對中國文化的繼承和創新問題有所思考。
下冊 第十一章 中國古代史學 287 第一節 中國古代史學是中國文化的寶藏 287 一 中國古代史學的光輝歷程 287 二 史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 289 第二節 中國古代史學的巨大成就 290 一 豐富的內容多樣的形式 291 二 貫通古今的編年史 292 三 列朝相承的紀傳史 294 四 典章制度的淵海 297 五 紀事本末與史評 299 第三節 中國古代史學的優良傳統 301 一 學兼天人會通古今 301 二 以古為鏡經世致用 303 三 求實直書書法不隱 305 四 德識為先才學並茂 307 第十二章 中國傳統倫理道德 311 第一節 傳統倫理道德與中國文化 311 第二節 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313 一 傳統道德規範與傳統美德 313 二 中華民族十大傳統美德 314 三 傳統美德與典範道德人格 325 第三節 中國倫理思想的基本原理及其歷史發展 326 一 中國倫理思想發展三階段 326 二 中國倫理學的結構和基本原理 331 第十三章 中國古代宗教 337 第一節 中國古代宗教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337 一 宗教也是一種文化現象 337 二 中國遠古宗教 340 第二節 道教與中國古代文化 343 一 道教的創立及其歷史發展 343 二 道教的信仰特徵和基本教義 345 三 道教對中國古代文化的影響 346 第三節 佛教的中國化與中國化佛教 349 一 佛教的基本教義與佛法之東傳 349 二 佛教的中國化及其在中國的發展 351 三 中國化佛教是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 354 第四節 三教交融與儒學的宗教性 356 一 儒家學說的入世精神 356 二 傳統儒學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358 三 宋明理學具有準宗教的性格 360 第十四章 中國古代哲學 365 第一節 中國哲學的思想資源和思想傳統 365 一 原始儒家 366 二 原始道家 369 三 中國佛教哲學 371 四 宋明理學 372 第二節 中國哲學的宇宙觀念和人生境界 375 一 創化的宇宙創造的人生 375 二 天人之際性命之原 377 三 人生境界 379 第三節 中國傳統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 381 一 邏輯分析辯證綜合 381 二 直覺體悟 384 三 知行動態統合 387 下編 第十五章 中國文化的類型和特點 393 第一節 中國文化的倫理類型 393 第二節 中國文化的特點 397 一 強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398 二 重實際求穩定的農業文化心態 402 三 以家族為本位的宗法集體主義文化 405 四 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 408 五 擺脫神學獨斷的生活信念 411 六 重人倫輕自然的學術傾向 415 七 經學優先並籠罩一切文化領域 417 第十六章 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 423 第一節 中國文化基本精神的意涵 423 第二節 中國文化基本精神的主體內容 425 一 天人合一 425 二 以人為本 430 三 貴和尚中 434 四 剛健有為 439 第三節 中國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 443 一 民族凝聚功能 443 二 精神激勵功能 445 三 整合創新功能 447 第十七章 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系統 451 第一節 天人關係上的不同價值取向 452 一 人文取向與人道原則 452 二 「無以人滅天」 455 三 力命之辨與人的自由 459 第二節 群己關係的定位 462 一 「修己以安人」 462 二 對個體生命與個性自由的關注 464 三 群體原則的強化 466 第三節 義利與理欲:價值觀的深層展開 470 一 「義以為上」的道義原則 470 二 功利的取向 472 三 理欲之辨的價值意蘊 475 第四節 人格理想與價值目標 478 一 「內聖」的追求 478 二 「逍遙」的境界 481 第十八章 中國傳統文化向近代的轉變 485 第一節 中國傳統文化的危機 485 一 民族危機與文化危機 485 二 從「開眼看世界」到「師夷長技」 487 第二節 中國文化走向近代的艱難歷程 490 一 物質層面的文化變革 490 二 制度層面的文化變革 492 三 觀念層面的文化變革 495 第三節 中國文化從傳統走向近代的動因 498 一 西方文化的衝擊 498 二 傳統文化的內在活力因素 499 三 文化變革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503 第四節 中國近代文化發展的正確方向 505 一 近代文化論爭 505 二 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 511 第十九章 建設社會主義的中國新文化 517 第一節 中國文化發展的新階段 517 一 中國人民革命勝利開闢了中國文化發展的 新階段 517 二 探索過程中的失誤和曲折 519 第二節 八○年代「文化熱」的反思 521 一 社會主義改革與八○年代「文化熱」 521 二 文化研究的巨大成績 523 三 文化討論中的不諧調音調 525 第三節 九○年代文化建設的寶貴經驗 528 第四節 「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批判繼承,綜合創新」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哲學思考 531 一 從「會通超勝」說到「古今中外法」 531 二 建設社會主義新文化的指導原則 534 三 中國文化的認同與適應 536 四 中國文化的綜合與創新 541 後記 547 修訂本後記 551
作者簡介 張岱年(1909-2004) 中國大陸當代名的哲學家、哲學史家和文化大師。字季同,一字宇同,原籍河北省獻縣。一九一三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曾任私立中國大學講師、副教授;清華大學副教授、教授;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一九八五年起任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九年任全國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一九八九年任名譽會長。 方克立 一九三八年生,湖南湘潭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哲學史學會名譽會長。一九八八年獲「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殊榮。曾任南開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長、國際中國哲學會(ISCP)會長、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主要著作有:《中國哲學史上的知行觀》、《現代新儒學與中國現代化》、《方克立文集》,主編《中國文化概論》、《中國哲學大辭典》、《湘學史》等。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