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殺戮:什麼是殺人行為的本質?
|
|
On Killing:The Psychological Cost of Learning to Kill in War and Society |
|
|
|
|
|
|
|
|
ISBN |
9789573278177 |
定价 |
NT360 |
售价 |
RM56.30 |
优惠价 |
RM48.42 *
|
作者 |
戴夫.葛司曼
|
译者 |
霍大 |
出版社 |
遠流
|
出版日期 |
2016-04-29 |
装订 |
平裝. 單色印刷. 400 页. 21. |
库存量 |
已搶購一空目前無法購買 |
|
可订购时通知我 |
|
|
|
|
|
|
|
|
|
|
|
|
|
|
|
|
我們若不知道黑暗,就無從了解光明。
我們若不知道死亡,就無從了解生命。
第一本探討殺戮行為的系統性研究專書
★美國亞馬遜書店人文社科類第3名
★美國亞馬遜書店讀者平均4.5顆星好評
★美國聯邦調查局、聯邦緝毒局訓練學院、西點軍校、空軍官校以及許多執法單位之必讀書目
在號稱步入文明社會的今日,暴力仍不斷在全世界蔓延,殺人事件、恐怖攻擊、大大小小的戰爭……層出不窮,手段似乎也越見兇殘。
殺戮難道是人類的天性?到底什麼是殺人行為的本質?
作者透過歷代戰爭研究發現:
•南北戰爭期間,士兵在平均27公尺外朝無掩蔽的敵方部隊射擊,每分鐘造成的傷亡數只有1~2人,且在戰場上發現90%的槍枝裝填但未擊發;
•一次大戰期間,有多數士兵只朝天空開槍;
•二次大戰時的美軍步兵中,朝敵人射擊的比例僅15%;
•不朝敵人射擊的士兵並沒有逃跑或躲藏,他們不是朝敵人頭上方開槍,就是協助同胞裝填彈藥,或是假裝開槍,在隔壁同袍開槍時假裝受到後座力的撞擊。
為什麼數百年來士兵拒絕殺敵的情形不斷出現?
為什麼明知拒絕殺敵會危及自己性命,卻依然不開槍?
有沒有可能,人類其實有著強烈「抗拒殺戮同類」的本能?
本書為第一本探討殺戮行為的系統性研究專書。作者從歷代研究著手,輔以許多戰後老兵的訪談,以科學方法剖析人類的殺戮行為本質、有哪些心理與社會因素促使人類出現殺戮行為,以及殺戮行為要付出的代價。最終目的是找出影響殺戮行為的各種力量,進而了解社會上暴力犯罪的原因。
光明與黑暗力量同時存在我們體內,惟有理解人類行為,才有可能影響人類行為,得到文明得以延續的希望。
名人推薦
李茂生 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院教授
顧立雄 律師、立法委員
共同推薦
國外讀者好評
如果你想了解暴力發生的原因,這本書可以提供你很多知識。──Donald J Seiler
針對殺人這個主題,集結大量資訊、研究,作者也提供精闢見解,說明我們受到的訓練會產生什麼情緒與後續影響。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學家必讀。──EVANB
從警探一職退休後,我埋頭讀了大量討論行為科學的書籍,對人處於生死關頭時的行為有些疑惑,譬如為何戰鬥人員遇到危機時,反應卻大不相同,這本書印證了我的想法。──Al Toth
本書深入分析殺人時的心理狀態,內容之紮實、複雜,絕對超乎你的想像。作者提出有力的研究佐證,剖析人類暴力史,探討社會為何演變成如今這種病態的樣貌。」──Hwkeye1 |
|
|
|
|
|
|
|
|
|
|
|
|
|
|
目錄
第一部 殺人與抗拒殺人的本能:處男研究做愛
第一章 戰鬥或逃跑,虛張聲勢或臣服
第二章 歷史上的不開槍士兵
第三章 為什麼張三、李四不開槍?
第四章 抗拒殺戮的本質與來源
第二部 殺人與作戰創傷:殺人在戰場精神創傷中扮演的角色
第五章 戰場精神創傷的本質:戰爭的心理代價
第六章 恐懼統治
第七章 疲憊的重量
第八章 內疚與恐怖的泥淖
第九章 仇恨的風
第十章 毅力的井
第十一章 殺人的重擔
第十二章 盲人與大象
第三部 殺人與身體距離:遠遠地看,你完全不像是朋友
第十三章 距離:死亡的性質區別
第十四章 最大距離與長距離殺戮:從不需要懺悔或遺憾
第十五章 中距離與手榴彈距離的殺人:「不可能確認就是你殺的」
第十六章 近距離殺人:「我知道這回該我、對,就是我,殺他了。」
第十七章 有刃武器距離的殺人:「親密的殘暴」
第十八章 徒手作戰距離的殺人
第十九章 性距離的殺人:「原始的攻擊、釋放、與達到解脫的高潮」
第四部 殺人的解析:全面關照
第二十章 權威的要求:米爾格蘭與軍隊
第二十一章 群體寬恕:「殺人的不是個體、而是群體。」
第二十二章 情緒距離:「對我來說,他們連動物都不如。」
第二十三章 受害者的本質:相關性與獲益
第二十四章 殺人者的攻擊天性:復仇者,制約與喜歡殺人的百分之二的人
第二十五章 全面關照:死亡的數學
第五部 殺人與暴行:「這兒沒有榮譽、不講道德」
第二十六章 暴行光譜全景
第二十七章 暴行的黑暗力量
第二十八章 誘人入彀的暴行
第二十九章 暴行實例解析
第三十章 最殘酷的陷阱:咎由自取
第六部:殺人的情緒反應
第三十一章 殺人是什麼感覺?
第三十二章 殺人反應應用實例:謀殺-自殺,輸了選舉,與關於瘋狂的一些想法
第七部 越戰的殺人:我們對子弟兵做了什麼?
第三十三章 越戰時的減敏感與制約:克服對殺人的抗拒
第三十四章 我們對子弟兵做了什麼?殺人的合理化及其在越戰失敗的原因。
第三十五章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與越戰殺人的代價
第三十六章 人類承受的極限與越戰的教訓
第八部 美國的殺人:我們對孩子做了什麼?
第三十七章 暴力病毒
第三十八章 電影中的減敏感與帕伏洛夫狗
第三十九章 史金納的老鼠與電玩場的操作型制約
第四十章 社會學習與媒體呈現的榜樣
第四十一章 再造美國的敏感 |
|
|
|
|
|
|
|
|
|
|
|
|
|
|
作者簡介
戴夫・葛司曼 Dave Grossman
前遊騎兵、傘兵,曾任西點軍校心理學教授。1998年退伍,此後投身教學、寫作,受邀至世界各地的軍警組織,訓練學員了解何謂戰鬥的本質。現為殺戮學研究組織(Killology Research Group)負責人。
譯者簡介
霍大
年逾五十的文字個體戶。翻譯專長是國際現勢、外交與軍事事務,以及歷史。覺得最難翻的書是食譜。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