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現代社會中,人如何面對工業製程和產品中的「不潔之物」,尤其是不斷推陳出新的化學品?食品安全醜聞、環境污染爭議、職業災害,實為「三合一」議題。科學與司法是處理此「三合一議題」的兩大「體制化知識權威」,同時,「三合一議題」也是這兩個體制的交會點。 台灣首宗大型職災訴訟:前美國無線電公司(RCA)勞工集體職災案,纏訟十餘年後,終於在2015年4月一審判決勞工勝訴。在審判過程中,許多科學專家出庭作證,史無前例地攤出他們的研究給法官與眾人仔細「看」。 現代司法體制乃至整個國家機器內,往往只有科學專家被承認可以「看見」一般人看不見的東西,例如化學品與疾病間的因果關係。熟悉科學理論、會操作實驗室儀器的科學家可以是「專家證人」、「鑑定人」,可以提供「意見證詞」,評論他本人並未親眼看到的事。相反地,「一般證人」,則只被允許提供自己的眼耳感官所「親見親聞」的經驗資料。 「看」的問題不僅對科學與司法重要,整個現代政治與國家機器從其歷史起源到每日的運作,都離不開視覺文化的語彙。本書作者從參與RCA抗爭與訴訟的動態過程梳理看法,以科技與社會研究(STS)等領域中關於司法、科學與現代國家形成的論述來檢視我們公共生活中的切身議題。
第一章 緒論 1.1「 看」的問題 1.2「 純淨」與「不潔」 1.3 三合一議題 1.4 STS 作為一種工具 1.5 章節介紹 第二章 普通法系與證據法則爭論:Daubert三部曲 2.1 Daubert 標準的背景 2.2 Daubert 標準形成的過程 2.2.1 Daubert 2.2.2 Joiner 2.2.3 Kumho 2.3 Daubert 標準的應用與影響 2.3.1 典型的 Daubert 判例 2.3.2 刑事跡證問題 2.4 科學之無涯與 Daubert 揭示的緊張關係 2.5 不切實際的科學觀有害社會 第三章 台灣的職業病判決如何使用證據法則:1990年代以來的經驗概況 3.1 經驗材料 3.2 進入訴訟前的職業病爭議 3.3 法官引用科學的模式 3.3.1 未必依循「體制化科學權威」階序模式 3.3.2 最常被引用的因果關係論述 3.4 重要案例 3.4.1 典型案例 3.4.2 未依靠體制化科學權威的判決 3.4.3 強勢司法的判決 3.5 成文法系面對科學不確定性 3.6 成文法系如何看待證據? 第四章 觀看司法機器(一):「純淨法則」和現代社會的文化理路 4.1 司法的「純淨」 4.1.1 普通法系:陪審團與「不受污染的公眾共識」 4.1.2 成文法系:「自由心證」與「不受脅迫的良心」 4.2 哪種制度比較能「反映真實」? 4.3 純淨法則必須放在文化體系內理解 第五章 觀看司法機器(二):戲劇 vs. 機械式的視覺文化 5.1 RCA案審判中的機械風格 5.2 挑戰「輝格史觀」的「實驗室民族誌」 5.3 波以耳與霍布斯之爭 5.4「 視覺文化」與科學/法律/政治 5.5 小結:避忌視覺性的司法傳統 第六章「 無共識的合作」:社會世界模型、表格、備註與其他 6.1「 科學人士」的特殊視覺 6.2 社會世界模型 6.3 化學品清單——龐大的「基礎設施」工程 6.4「 正面表列」、「負面表列」與檢驗問題 第七章 邊陲案例:心理壓力職災 7.1 精神疾病、職災與STS 7.2 改變台灣的兩個關鍵案例 7.1.1 燿華電子陳巧蓮 7.1.2 台塑六輕張倍逢 7.3 精神/心理痛苦為何難看出? 第八章 醒目的那一面:食品安全問題與媒體政治 8.1《 叢林》與20世紀美國的食品管制體制 8.2 因果關係難建立的食安問題 8.3《 叢林》的消失與重現 8.4 當專業黑箱遇到公眾目光 8.5 私有化、文書化:從ISO-9000、HACCP到GMP 第九章 結論 9.1「 壞東西」的生命週期 9.1.1 杜邦C8 案的啟示 9.2 結語 【後記】 【參考資料】 相關判決 附錄一:民國92年至103年勞保職業病給付人次:按成因別分 附錄二: 民國90年至101年1月歷年職業疾病鑑定委員會受理案件鑑定結果統計表 【圖表目錄】
作者簡介 陳信行 美國壬色列理工學院科學與技術研究(STS)博士,大學畢業於成大造船系,現任教於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1980年代起曾參加各種社會運動,教學寫作涵蓋STS、勞工研究、文化行動等課題,目前為RCA職災勞工顧問團成員。 dkchen10@gmail.com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