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時代下踏實的一生,他是最後的一代人。然而最終,他也以失智老人的角色離開人生這個舞台。
劉樹田在東北的農村出生,童年在北京,中學在四川,然後輾轉來台,最後在台灣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開枝散葉,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家族。作者融合了自傳與小說的書寫方式,來回看並紀念父親平凡卻不應被遺忘的一生。透過書中的小故事,更能讓一般人對失智老人與其家屬有更深入的理解與關愛。
本書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劉樹田不同時段的人生故事,從東北出生,中學初戀,加入清幫,對日抗戰後隨軍撤退來台,上山教書的師生戀到與老友的午後咖啡時光。每一個故事,都有其特殊的時代背景,屬於那個年代,無法複製。
爸爸連自己的年紀都忘記了。想到他精采的人生正在一塊一塊的消失, 我的心就酸了起來。 我按了電鈴,開門的是爸爸。「妳找誰啊?」 看著他疑惑的臉,我的眼淚流了下來。 真希望這一天永遠不要到來。 然而,父親記不得我的這一天就像夏日的午後陣雨一樣,突然就來到了。
第二部份是劉樹田的家人對其一生所付出的感念與感謝。無論是父與子,爺爺與孫女,或者公公與媳婦,每一段關係都有屬於彼此的真心對待。特別是妻子略帶不解的回顧與失智先生的關係,更有一種人生伴侶的委屈與義無反顧。
母親17歲就嫁給父親,跟父親生活了一輩子,也眼睜睜的看著他們兩人的共同回憶受失智症的啃食。母親一直抗拒接受父親得了”老人癡呆”這個事實,總是覺得父親是裝的。故意聽不到她說話,故意把東西藏起來讓她找不到,故意做些令她生氣的事情。”他這麼聰明的一個人……”母親老是這樣說,對著已經病情嚴重的父親,母親一直也沒把他當作是個病人。父親失智,母親卻幫他記住了好多人生大事,例如父親的同學,從名字到地址電話甚至家人的狀況。父親認識母親後生活的點點滴滴都由母親代勞了,連記憶也是一樣,而母親的記憶竟好到可以去參加比賽。老天爺綁紅線的方式確實有其美意,不到最後,誰也無法下斷論。
台灣已經有20萬個失智老人,並且還在快速的增長當中。然而,一般人對”失智”的知識卻非常匱乏。作者參考整理了有關失智症的書籍與文章,用淺顯的文字讓讀者能對失智症有更清楚的認識與了解,”你必須知道的=與≠”是本書的第三個部份。
這一本忘記書,一方面是劉家家譜的劉樹田篇,另方,又是愈多的受失智症所苦的家庭另一種啟蒙書。本書主角或許在晚年逐漸失去他所擁有的,但最終卻巧妙地讓子女擁有了超過他原來所失去的。
本書特色
本書是另一種對待,另一種觀點,來看失智老人與家屬。書中人物劉樹田,是他們的父親,也可能是你的鄰居,或者我們在巷口轉角可能遇到的任何一位失智老人。在他遺忘自己人生的過程中,兒女卻為他大時代下的一生做了回顧。
在台灣,已經有二十萬個失智家庭,並且還在持續增加中,透過這些篇章,讓我們從另一個觀點來看失智老人與失智家庭成員,即是,這個家庭並未被失智症所擊倒,反而因著失智的父親凝聚起了更真摯巨大的家族情感。真實,真誠的家庭感情,貫穿整本忘記書。
作者簡介
劉鋆 等
從國小三年級的學童到企業家,本書作者們的生活交集就在這個患有失智症的老人劉樹田身上。不論是家人,摯友或學生,都從自己的角度去觀看並書寫劉樹田先生平凡卻不應該被忘記的人生點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