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想要離開這裡,到某處去。」
那些關於自我的追尋,每段青春來去的必經命題。
台灣經典版特別專序∣十七年前的旅行 前言 沖繩 Okinawa 回頭一望,亞洲就在身後。 眼前橫亙著巨大的日本列島。 心中湧起一股強烈的念頭。 我想,好好旅行這列島。 鹿兒島 熊本 Kagoshima Kumamoto 眺望著窗外的海,北上。 在海遙遠的那一端, 天草諸島閃閃發光, 慢慢向後方流去。 福岡 長崎 Fukuoka Nagasaki 感覺自己來到某個異國。 頭髮覆蓋住側臉的他說: 「這街道像母親一樣, 是撫育我長大的地方。」 山陰 山陽 San-in Sanyo 旅行過三處海。 海峽之海、日本海、瀨戶內海。 遇到了三個人。 沒有交集的海,沒有交集的人們。 海與人,都有著不一樣的表情。 四國 Shikoku 春暖向陽。 平靜無波的海。 疊了又疊的,島影。 她說,「這海像母親一樣。」 大阪 神戶 Osaka Kobe 第一次來這裡時,想: 「果真大家都操著關西腔。」 大阪,這遙遠的城市。 和歌山 名古屋 岐阜 Wakayama Nagoya Gifu 「能夠表現自己, 同時又能詮釋出來」 人在完全投入某種事物之後, 終究會到達這樣的境界。 長野 新潟 Nagano Niigata 八重岳的森林落下第一滴雨時, 我來到了這裡。 而這滴雨,最終將流入日本海。 東北 Tohoku 十八歲的夏天, 我曾經來過這裡。 對著與當時相同的風景, 我再次按下了快門。 青森 函館 Aomori Hakodate 中間隔著海峽的兩座城市。 終點站同時也是首發站。 在這裡,我覺得 土地與人有時是呈同一形狀的。 北海道 Hokkaido 從沖繩東海開始這趟旅行, 遇到了鄂霍次克海而結束。 海浪狂嘯,重而深沉。 終 後記
作者簡介 小林紀晴 Kisei Kobayashi 1968年出生於日本長野縣茅野市。東京工藝大學短期學部攝影科畢業,進入報社擔任攝影師工作;1991年離職,展開亞洲六個國家的旅行。1995年發表《ASIA JAPANESE》,以黑白肖像與延展度極高的語言,生動地捕捉了前述旅途中邂逅的日本年輕人樣貌;首度問世的這部作品引起了新世代強烈共鳴,之後以攝影、作家身分積極投入新作、深受各界矚目。攝影集《DAYS ASIA》獲得1997年的日本寫真協會新人獎。2013年以攝影展「遠方來的舟」成為「林忠彥賞」獲獎攝影師。2013年4月起任東京工藝大學教授。www.kobayashikisei.com/ 主要著作: 1995年《ASIAN JAPANESE》 1996年《ASIAN JAPANESE 2》 《DAYS ASIA》 《亞洲旅行物語》 1997年《ASIA ROAD》 1998年《東京裝置》 《日本之路》 1999年《Homeland》 《亞洲少年》 《河內之犬、曼谷之象、恆河之火》 《東京文學寫真之旅》(Tokyo Generation) 2000年《寫真學生》 《dark room・暗室》 《ASIAN JAPANESE 3》 2001年《國道20號線》 《小說家》 《Life 1986-2002》 2002年《遠國》 2003年《Days New York》 《911以來的我》 2004年《盆地》 《關於旅行》 2005年《SUWA》 2006年《前往攝影展》 《最後的夏1991》 2007年《父的感觸》 2008年《十七歲》 《花是什麼?Life Goes Full Circle》 2009年《搭上昨日遇見的巴士》 2011年《攝影與生活》 2012年《回憶攝影師古屋誠一的20年》 2013年《KEMONOMICHI》 2014年《美女的一瞬》 《正因如此,一定要光明正大──職業登山家竹內洋岳的守則》
买了这本书的人也买...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