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有熱情才是溫柔;有勇氣才能自由。____《我是油彩的化身》 嘉義市,古名「諸羅山」,因古城形狀如桃,又名「桃城」。作為開發最早的行政區之一、全國知名的「民主聖地」,嘉義市過去在以城市競爭為主的潮流中顯得步履沉重。但不跟別人拼硬體,嘉義市用軟實力迎來屬於自己的豐收九年,就如描寫臺灣一代畫壇巨擘陳澄波先生的音樂劇中的名句,嘉義市用「溫柔的勇氣」,重新以人文城市贏回千秋。 「美而低調」,是作家鍾文音在《甜蜜的亞熱帶》一書中,給她所鍾愛的嘉義市下的註腳。的確,這座全臺第二小的城市,似乎總有自己一派優閒的步調,讓人彷彿有種置身時空膠囊的錯覺,自1994年人口數突破26萬以來迄今,人口竟僅增加1萬多人,讓人在享受其舒適靜謐的氛圍之中,也不免擔心這座小而美的城市,是否發展過陷入停滯?是否難以適應以城市競爭為主的世界潮流? 但作為臺灣「民主聖地」,擁有充滿生命力、關心家鄉的市民,又是臺灣開發最早行政區之一,以及嘉義次都會區的政經中心,嘉義市的發展絕不該僅止於此,而這幾年,嘉義市也似乎迎來了他們厚積薄發的豐收期。 從2008年的國慶煙火、2009年的全國科展到2010年的台灣燈會,再到2011年6月30日台灣首次取得主辦權的世界管樂年會,嘉義市正在蛻變。「過去不可能在嘉義市的都發生了,」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主任祕書蔡有築興奮地告訴我們。 除了這些吸睛的活動,嘉義市這幾年還有更多深層的改變與進步,這些代表嘉義市的光榮事蹟,有前人的累積,也有活在當下者的努力,義大利著名的歷史學家克羅齊(Benedetto Croce)曾經說過:「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而將這些光榮與過程銘記下來,成為屬於全體嘉義市民的禮物、給後繼者借鑒,自然是我們當代人責無旁貸的責任,也是關心台灣城市發展的《遠見雜誌》無可迴避的挑戰。 名人推薦 專訪金星娛樂總經理 王偉忠 嘉義,就是老家 永難忘懷的眷村生活 從電視劇「光陰的故事」、「飯糰之家」,到世界巡演的舞台劇「寶島一村」、「往事只能回味」,故事的原型都在嘉義,一個從地圖上已經消失的眷村─「建國二村」。 記憶裡的好口味 人說,童年的記憶最是鮮明。同樣的,少年時的好滋味,也跟著年紀增長而根深蒂固。嘉義,是電視教 父的金星娛樂總經理王偉忠的出生地。儘管生活重心早已移往台北,但偉忠哥從不能忘懷從小吃到老的眷村美食。童年的美食地圖、記憶裡的老味道,隨著從小生長的眷村─嘉義建國二村的拆遷,再次勾動著家鄉的思念。 也因此,偉忠哥每次回嘉義,第一站,就是到和平路上的陽春麵攤報到。 隨著眷村的拆遷,原本在空軍市場營業的陽春麵店也搬了家。新的店面並不起眼,但招牌上的「原空軍市場」字眼,卻明白昭示著店家與眷村的淵源。 承接上一代口味的老闆阿桃送上淋了肉燥的陽春麵,偉忠哥的回家行程也就此展開。 吃完了陽春麵,偉忠哥沿著和平路前往下一站「王記肉包」。 半個世紀前,王大大和女大大這對夫妻在空軍市場子開業賣包子,樸實無華的包子餵飽了無數家庭和孩子,傳給第二代以後也跟著村子拆遷而落腳於此。在偉忠哥紀錄片「偉忠媽媽的眷村」裡,不斷出現冒著熱氣的包子,就是出自女大大和他孩子的手藝。或許,當年村裡人家吃在口裡的新鮮肉包,與其說品嚐鮮甜,不如說是撫慰那千里的鄉愁! 第三站,偉忠哥介紹百吃不厭的米糕。 站在王記肉包的門口,往右前方看,小小的米糕招牌,賣的是傳統的米糕小吃。這裡賣的米糕可不是我們熟知的「筒仔米糕」,而是坊間稱為「蘿蔔糕」的傳統米食。「好吃的,是他的醬汁」偉忠哥強調著。拎著米糕,偉忠哥回到嘉義的居所,與家人聊天共食,然後搭車回台北。 簡單的小吃之行,也是偉忠哥的療癒行程。跟所有遊子一樣,不管在外頭受了什麼委屈,只要回家,心情就會跟著鬆開,情緒也因此紓解。回嘉義走一遭,對偉忠哥來說,也是最好的心情轉換閥。 永遠的家鄉 「嘉義就是老家。」偉忠哥轉述著,隨著下一代的陸續出世,第一代的長輩也已經陸續凋零。趁著母子聊天時,偉忠哥問偉忠媽媽,是不是把奶奶還有爸爸的骨灰帶回北部,日後祭祀也比較方便? 只見偉忠媽媽搖搖頭。1949年離家時還是15、16歲小姑娘的偉忠媽媽,在嘉義一住就是半個世紀。對她而言,遠在數千公里外的北京雖是故鄉,但幾十年的台灣生活,嘉義更是她重要的第二故鄉。 不論是移居台灣第一代的偉忠爸爸、媽媽,還是從小在建國二村成長的偉忠哥,嘉義,是永遠的鄉愁、生命的牽絆。 專訪知名導演 魏德聖 一球入魂 台灣棒球的原鄉─嘉義 「嘉義讓人驚喜!」知名導演魏德聖這樣描述著嘉義。 2014年2月22日星期六。這天晚上,KANO即將在嘉義棒球場舉辦首映,首映前的下午,企畫團隊規劃了封街遊行,重現1931年、83年前嘉農棒球隊遠征甲子園凱旋回台的經典畫面。 這一天下午,魏德聖懷著忐忑的心情,跨出了車站。他很擔心,如果人們不認為KANO是嘉義之光,現場只有稀疏的人群,那該怎麼辦?但,他的緊張很快就被驚訝取代了,走過馬路,只見到街頭已經被熱情嘉義人團團佔領。 見到滿滿的人潮,他又愣住了。「這些人哪裡來的?」在嘉義拍片的四個月裡,魏德聖貼近嘉義人的作息,一直認為這是個安靜、平和的城市。如此熱情的歡迎場面,魏德聖第一次見到! 野球原鄉 啟動在地人的熱情 棒球,是國人最熟悉的運動之一。多年以來,我們只記得1968年的紅葉少棒。彷彿台灣的棒球運動是在60年代才開啟。但,嘉義耆老卻都還記得,80多年前有一群高中生,用棒球敲開甲子園大門。他們,才是台灣棒運的前輩,而嘉義才是正港的「野球原鄉」。 KANO,是講述1931年年代表台灣嘉農高校棒球隊遠征日本高校棒球聖殿甲子園的故事。監製魏德聖和導演馬志翔用鏡頭講述多年前發生在嘉義這塊土地,一群奠定台灣棒球「國球」地位的關鍵球隊。 這個球隊有日籍的教練、隊員則來自台灣、日本以及原住民三種不同身分。在那個族群階級意識明顯,反日情結、原住民與平地人衝突不斷的時代,在教練帶領下跨越族群視野,以融合取代敵視,以團隊合作打破種族籓籬,善用原住民跑壘快、漢人打擊強以及日本人防守穩的特性,從一個沒打贏任何球賽的團隊,一路打進決賽,最後闖進甲子園抱回獎杯。 遊街的那刻,不只馬路上站滿人,連二樓咖啡店都有人探出身子來揮手。甚至,還有女生洗頭洗到一半,衝出髮廊來參與。「再沒有比KANO更能勾動嘉義人的真誠和熱情了,」魏德聖從封街遊行的六萬群眾眼中見到了嘉義人對土地、對前輩的認同和驕傲。 合作,才是致勝的關鍵 巧合的是,魏德聖的上一部影片「賽德克巴萊」,描述的是1930年霧社事件。影片最後,莫那魯道率領的抗暴團隊因為日本當局的離間和挑撥,讓原住民族群間相互猜忌攻打,而以失敗坐收。而相隔一年,嘉農棒球隊卻能放下民族偏見,從認同土地,為嘉義、為台灣全力拚戰。 兩部賣座電影,講述的都是台灣歷史。嘉農選擇團隊合作,寫下台灣棒球史光輝的一頁,也留給嘉義人永遠的驕傲。現在嘉義市圓環樹立著當年投手吳明捷雕像,「一隻展開翅膀的老鷹─KANO 1931」,大聲昭告著世人,棒球原鄉在嘉義,嘉義人以棒球為傲。 站在拉成蝴蝶狀的世界地圖前,魏德聖正色地說,嘉農這支小球隊用包容贏得了榮耀、獲得世人的尊敬。台灣也是一樣,透過包容一切,吸收優勢,才能走出今天的局面。台灣,可以發展得更好。
推薦序 以軟實力再現古都風華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 吳伯雄 以微笑力量 共創雙贏的人文城市中華民國前副總統 蕭萬長 綠化宜居城市 嘉義市文藝復興時代新港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陳錦煌 幸福與真誠 嘉義市最令人動容的面貌 華膳空廚董事長 賴瑟珍 嘉義精神 不斷突破的勇者極地冒險家 林義傑 Chapter1漫遊亞熱帶的京都 FU 嘉義,一種說不出也寫不出的亞熱帶和風fu 林業聚落在歷史裡深呼吸 追尋大師的足跡,畫家筆下的美好時光 老屋新靈魂,打造風格小店 Chapter2風格之邑 嘉義之美,我在慢活之城散步 嘉義在地小吃 跟我食遍經典古早味 文化旅遊 悠遊在桃城書香中 Chapter3阿公阿嬤的Happy Face 珍惜每一位長者 嘉義市,打造高齡友善之城 活到老學到老,樂齡學習在嘉義 嘉創中心─自行車中心 統計分析年長者健康數據 提供最佳參考價值 聖馬爾定醫院&嘉基醫院 銀髮族的好朋友 Chapter4嘉義人 嘉義事 嘉義精神 嘉義人、嘉義事、嘉義精神 以身為嘉義人為傲! 「何明德行善團」 串起嘉義人的善行善意 東隆五金 嘉義人不服輸的堅強韌性再現 重整成功重返榮景 Chapter5 朝聖─走進台灣民主聖地 民主聖地的變與不變 朝聖嘉義市 女性首長與男女平權 嘉義政治傳統又一章 幸福的民主聖地 嘉義市的傳承與變革 Chapter6消失的半顆星 軟實力必勝 令人驚豔的嘉義桃花源 在嘉生活 有便利,無壓力 治水 在看不見的地方下苦功 文化資產保存,讓嘉義市被看見 城市治理,為所當為 Chapter7 教育,是嘉義市的驕傲 教育列首位 人文城市的勝利 嘉義市林森國小 從閱讀邁向國際 成為「世界公民」 嘉義市民生國中 揮灑青春汗水 社團多元學習 Chapter8 迎來豐收的金色桃城 喜迎豐收的嘉義市 人文城市的隱形冠軍 打造雲嘉南觀光休閒消費城市 重現百年前的繁榮 重新找回嘉義市民的光榮感 以活動為種籽 收穫城市的自信驕傲 美麗嘉人 專訪嘉義市市長黃敏惠 美麗「嘉」人的從政之路 從春風化雨到服務市民 專訪國立故宮博物院前副院長林柏亭 藝術、繪畫、綠意 充滿文藝氣息的嘉義 專訪金星娛樂總經理王偉忠 嘉義,就是老家 永難忘懷的眷村生活 專訪知名導演魏德聖 一球入魂 台灣棒球的原鄉─嘉義 專訪2011 年管樂節推手葉樹涵 號角響起 有「嘉」賓自遠方來 專訪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榮譽董事長陳重光 陳澄波的風景, 讓嘉義的美不斷延續下去
作者簡介 陳俊文 《嘉義小旅行》的作者,學的是數學,喜歡的是建築,醉心的卻是歷史。高中畢業就離開嘉義到外地唸大學及研究所,之後從事過許多不同行業,在繞了一大圈後決定返鄉教書,課餘之暇更加入文化志工的行列,喜歡背著相機和畫具,紀錄著嘉鄉的人文軼事,新奇事物和美食小吃,以成為城市作家為己志。為了讓興趣落實,還領有觀光局華語導遊與外語領隊執照,曾擔任嘉義青年見學團與城市觀光行程領隊、走讀陳澄波的藝術踏查活動領隊、獄政博物館導覽解說志工及青輔會旅遊志工公民記者。 蔡坤龍 曾任中國時報社會新聞記者,後來回到嘉義市擔任西區培元里里長,一開始是在中國時報的部落格內發表「菜鳥里長日記」,一砲而紅後在多個媒體都有專欄。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