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ISBN |
9789573275114 |
定价 |
NT600 |
售价 |
RM93.80 |
优惠价 |
RM80.67 *
|
作者 |
陳淑華
|
出版社 |
遠流
|
出版日期 |
2014-11-01 |
装订 |
平裝. 單色印刷. 258 页. 25. |
库存量 |
海外库存 下单时可选择“空运”或“海运”(空运和海运需独立下单)。空运费每本书/CD是RM24.00。 空运需时8-11个工作天,海运需时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时间不包括出版社调货的时间以及尚未出版的预购商品) |
|
我要订购 有现货时通知我 |
|
放入下次购买清单 |
|
|
|
|
|
|
|
|
|
|
|
|
|
|
|
|
忽然 一切的靜物都講話了……
約莫從1993年開始,超過四年的時間,攝影家邱德雲穿梭在農村廢墟間,找尋被棄置的各式生活用具,在光影的指引下,召喚出它們做為日常良器的生命光采。於是,在這座「時光樂園」中,流轉的影像雖不見人影,卻處處散發人的氣息……,當中更隱含對農村環境變遷的強烈悲憫,以及人類生存處境的深刻思索。
2014年,撰文者陳淑華以舉重若輕的報導文筆,為這批凝固時空、穿透世紀荒涼的物件影像留下深刻動人的詮釋,走進一條以常民生活為依歸的「工藝之道」。
大膽用「黑」 凝視生活物件 向農村與土地致意
本篇【影像敘事】精挑攝影家100張作品,以純粹的影像閱覽,跟著攝影家的觀景窗,在農家田間、灶下前埕踱步穿梭,直觀器物的本質,展現「風吹日炙」蘊涵的時間意義。
別篇收錄【創作背景】【影像核心】【物件本事】三篇長文,回顧攝影家的創作歷程,探尋攝影家的拍攝足跡及器物的生命軌跡,並以日日食飽、悲歡離合、土地甘苦、作息之間、冷暖世事、年年安居六大主題,深入考掘、闡釋影像作品中出現的100餘件古早生活好物,酌搭配手繪工藝線圖,體現全新視角之台灣族群生活文化內涵。
名人推薦
無聲的靜物,安謐的時光,人消失了,更顯歲月的記憶與靈光。──張照堂(攝影家)
沉默而充滿力量的影像,影像裡一件件渾樸卻無比優美的物事,娓娓述說的是,曾經屬於這片土地的生活的面貌與美,竟在時代和命運的撥弄、在人們的輕率與遺忘下,即將消逝湮滅;與書中所提及的日本民藝復興故事互成鮮明對照。讀之,感慨感傷不已。──葉怡蘭(飲食生活作家)
邱德雲精準選擇光線、溫柔地記錄了如理想國般的古典農村風物。──陳板(台藝大教授) |
|
|
|
|
|
|
|
|
|
|
|
|
|
|
目錄
【推薦序】日炙風吹邱德雲 陳板
本篇
【影像敘事】光影,一種永恆的時光,串連過去與未來
圖版索引
別篇
【創作背景】 風吹日炙,以物喻人──一頁時代的記錄
【影像核心】 農村廢墟,時光樂園──一則現代寓言
【物件本事】 日常道──一個永恆的追尋
日日食飽
1礱(土礱) 2米輪仔 3舂臼 4飯甑 5飯盆頭(金屬煮飯鍋) 6飯甑架 7灶頭(大灶) 8火鉗 9火撩(火鏟) 10柴析(柴薪) 11草結
12刀(女麻)(柴刀) 13刀捎仔(刀匣) 14筷籠
悲歡離合
1鹹菜楻(鹹菜桶) 2覆菜甕 3磨石(石磨) 4毛籃 5粄籬牯 6籠床(蒸籠) 7鑊圈(鍋圈) 8粄簝仔(蒸板) 9細舂臼(小舂臼) 10鑊頭(大炒鍋) 11豆油桶(醬油桶) 12籮鬲(謝籃) 13金爐
土地甘苦
1犁 2割耙 3鐵耙(而字耙) 4碌碡 5牛軛 6拖籐 7後鐵 8牛嘴落(牛嘴籠) 9水車(筒車) 10鐵鉔(鐵耙) 11钁頭(鋤頭)12秧籃(秧?仔) 13秧仔畚箕 14秧盆 15斛桶(脫穀機) 16禾鐮籃 17草鐮籃 18穀篩仔(竹篩) 19霸扁(穀耙) 20風車(風鼓) 21菁楻(穀倉) 22穀貯仔 23茶虆(茶簍) 24焙圍(焙茶籠) 25蔗擎 26木馬 27運煤輕便車
作息之間
1長條矮凳 2枋凳(矮凳仔) 3候客椅 4竹籬笆 5竹梯 6吊籃 7茶炙仔(鋁製茶壺) 8風爐(烘爐) 9杓(女麻)(水瓢) 10洗鑊把(鍋刷) 11洗衫枋(洗衣板) 12祛把(竹掃把) 13芒花掃把 14雞弇(雞罩) 15尿桶 16石豬?(豬食槽) 17虆公(魚簍) 18毛蟹笱 19線笱(魚筌)
冷暖世事
1笠(女麻)(斗笠) 2簑衣 3草鞋 4火囪(火籠) 5竹門簾 6油燈火 7菜籃 8籮(米籮) 9擔竿(扁擔) 10勾搭 11牛車 12秤 13斗 14藥船碾槽15菸酒零售招牌16郵票代售處招牌
年年安居
1夥房 2泥磚 3竹笪(竹編)4水籬 5石腳(牆腳) 6石埕 7石屋 8茅草頂 9瓦(紅瓦與黑瓦) 10伯公祠 11水井 12打水泵浦 13箍桶(水桶) 14錫桶(鉛桶) 15水缸 16竹橋 17竹排
【附錄】相關農具與生活物件的客閩語對照表
【後記】終究來不及 陳淑華
|
|
|
|
|
|
|
|
|
|
|
|
|
|
|
作者簡介
攝影/邱德雲(1931-2014)
1931年出生於農家,自小擅長運動,苗栗建台中學畢業後,被網羅至中油棒球隊,從此任職於中油設在苗栗的「台灣油礦探勘總處」,1950年代末,因緣匯聚,踏上業餘的攝影人生旅程,歷經1960、70年代沙龍與寫實攝影的激烈對抗,雖一度放下相機,但最後仍以寫實為依歸,觀景窗穿透的終究還是其心所繫的農村。攝影之於他不是「玩」,而是一種「責任」,一種「使命」。
一生以來,不曾離鄉背井,在苗栗山城,看著身旁兄長親友日日赤腳踩著泥土汗流脈絡的勞動身影,更時時注視著農村不為人注意角落的變化,默默堅守自己選擇的道路。
1991年,邱德雲與家鄉攝影同好共組「硬頸攝影群」,在黑白的鄉土寫實攝影追求中,可說將他的信念發揮到極致。那種終生不悔,「硬頸」中的「硬頸」的信念,讓他在2013年年中,即使高齡82歲了,身受癌症的折磨,仍進傳統暗房手工放大黑白照片;甚至到了2014年3月離世前的最後時刻,仍念茲在茲……
出版品:《水褲頭》(1993)、《加里山下客家庄》(2001)
展覽:1994 水褲頭、1999 風吹日炙、2001 加里山下客家庄、2002 汗流脈絡??甘願、2005 漁鄉、2013 再訪農村
撰文/陳淑華
彰化出身,台大農業推廣學系,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文化資產組。曾藉《經典雜誌》與《大地地理雜誌》的採訪工作深入各地田野,接近各種不同地域與族群的文化與生活。近年喜歡透過一些隱藏在日常裡的微物,找尋生活的可能性。2007年以來,藉著母親做的菜的牽引,開始一場又一場不可思議的食物旅程,在跨越自家閩南餐桌,探索陌生的客庄滋味之時,意外闖進了邱德雲的光影世界,在那,破爛不堪的舊日生活物件竟煥發著神奇的光彩,一場無窮盡的追尋於焉展開……
報導曾獲雜誌金鼎獎、永續台灣文字報導獎。著有《掌中天地寬》、《台灣原住民知識庫》(文字部分)、《噶瑪蘭族》、《島嶼的餐桌──36種台灣滋味的追尋》(2010開卷美好生活書獎)、《彰化小食記》(2013開卷美好生活書、2014金鼎獎非文學圖書獎)等。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