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有「人權醫師」之稱的陳永興醫師,融合了醫師、文學家、律師的情懷,每個細胞充滿正義感,每個行動懷抱同理心,為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們服務、爭取、改革;他的足跡從山地到平原、從醫療體系到國會殿堂、從冤魂到弱勢團體,留下一條閃耀著光的足跡。 李筱峰(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教授) 陳芳明(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許天賢(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牧師) 賴其萬(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醫學教育講座教授兼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專文推薦 自憐只會帶來退卻,自卑只會創造怨懟。他非常明白歷史的改造,需要的是勇於實踐。從這點來看,他可能是我朋友中極為傲慢的一位。──陳芳明 今日醫學院學生及醫師必讀的著作!──許天賢 在研究台灣的社會運動史、學生運動史、民主運動史、選舉史、政治史、醫療史、文學史,乃至於台灣的精神史、思想史上,這本書必然可以提供參考的意義。 ──李筱峰 一個「怪怪」的大學生 沒時間參加舞會、交遊,只做自己覺得有價值、有意義的事。 陳永興想讀法律系,替社會伸張正義,但是爸爸說:「台灣社會根本無法無天……如果讀法律,將來你一定會氣死,你自己會把律師牌拔下來當柴燒。」陳永興說那當文學家,爸爸說那一定會餓死。 他最後選擇爸爸希望的醫學系。直到讀了史懷哲傳記,他抗拒讀醫學系的心才平靜下來,體會到當醫師也可以做很多服務工作。 大一時,讀到三名孤兒的新聞,他循線找到孤兒,瞞著家人兼家教,認養照顧他們一年。大二,他晚上到生命線當志工;主動要幫忙麻痺兒童之家替小朋友做復健,之後邀同學一起來服務,開始運用組織的方式幫忙需要幫助的人。大四,組織跨校性的山地服務團,在寒暑假到魯凱族部落服務;為了讓山地服務團能夠持續,團員開始募款,後來出版《山之組曲》歌本,暢銷到被許多出版社盜印,賣得二百萬元。即使在成功嶺當兵,收假回營區時,仍抱著兩百本的《山之組曲》到營區販賣募款。 他忙著辦刊物、寫批判性的文章、邀請校外黑名單人士演講、在《台灣時報》寫「醫師的話」專欄。讀到黃春明的小說,便主動與黃春明先生聯絡,之後成為好朋友,在黃春明家打地鋪,兩人經常一講就是整晚,甚至聊到一起在客廳睡著了;讀到陳五福醫師的事蹟,他又從高雄跑到羅東去找陳醫師,受到很大的影響。 一個「不一樣」的精神科醫師 對的事,就應該做,而且會成功。 「服務」,就是去做別人不想做的事。 本著這個信念,他最後決定去別人不想去的精神科。當大家依循著寫報告升等、當教授這條路子走時,他白天在北市療養院當醫師,下班忙著辦《八十年代》雜誌,挑戰禁忌的年代;協助照顧政治犯的家屬。 當發行了十九年的《台灣文藝》面臨停刊的命運時,因為珍惜台灣文學的心和不死心,陳永興一面當醫師一面接下雜誌,從校稿、跑印刷廠、推銷訂閱到郵局寄書、進退書、收書款,一切都自己來,最後讓《台灣文藝》起死回生。當時正值民主運動的巔峰,監獄裡關了許多政治犯,陳永興把《台灣文藝》寄到監獄,意外收到獄友的投稿,結識了關心台灣的許多朋友。 在二二八發生四十年後,他發起舉辦二二八事件學術討論會,籌組「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呼籲公佈真相、平反冤屈,讓人們因為了解而諒解,因諒解而和解,走向和平;用「和平」來紀念二二八,並訂這一天為「和平日」。 當時幾乎所有人都不認為這個訴求會成功,但陳永興要大家建立一個觀念:對的事,就應該做,而且會成功。他站上演講台公開說:二二八那天我們自己主動放假一天,紀念我們的先輩,那就是國定假日了,哪裡需要誰來宣佈? 一個勇於改革、不怕黑道的衛生局局長 別說沒經費就不做事,錢是找出來的,只要想做就能改變。 第一天上任高雄市衛生局局長,一進去就覺得這根本就是個很不衛生的地方,髒、亂、暗、臭。他想改善環境和衛生,總務卻說沒有經費,顯露出公務員的心態:沒有預算就不用做事,日子照樣過,薪水照領。局長說他去募油漆,大家竟然笑了。最後募到了油漆,大家只好乖乖自己打掃、粉刷。最後衛生局佈置得像畫廊一樣,整個工作氣氛變得不一樣了。 性病防治所,是很多人最想調去的單位,這並不是高雄市的性病特別猖獗需要人手,而是這裡是公認最「涼」的單位──配備三名藥師,每人平均一天只包一包藥;此外還有十二名護士,一名所長兼醫師,工友、總務、人事等等,實在太浪費資源了。局長一說要裁掉這個單位,馬上有議員跑來說:「你別開玩笑,裡面可都是我的人。」局長堅持要裁掉性病防治所,最後得罪了議會,送去的提案被延宕下來,裁不成了。之後局長以調人事的方式,成功地將性病防治所解散了,最後只剩一塊招牌而已,避免了無謂的浪費。 徹查取締不實的藥品廣告時,他堅持開罰單,最後招來黑道殺手攻擊,雖然逃過死劫,法務部派來的檢察官卻問道:「是不是真的非破案不可?」他說:「警方不破案的話,我就自己開記者會,我要自己破案。假使公務員行使公務的人權不受保障,那我只好自力救濟,我也來買殺手殺掉他,因為這個國家不能保護我。」再說,如果不破案,以後衛生局的員工要怎麼取締不法? 有一天,局長進辦公室,那名殺就坐在裡頭,威脅他簽和解書。某日一名白髮老先生來求情,最後是一名婦女抱著小孩來求情,局長於心不忍,說:「我沒辦法撤銷告訴。乾脆我拿錢給妳,妳去中國找妳先生好了,反正妳知道妳先生在哪哩,妳自己去找他。」 一個能夠拒絕二億五千萬的醫院院長 拒絕一個人的好意,換來二萬五千人的關注。 任聖母醫院院長期間,發現老人就醫很不方便,因而想蓋一個方便老人就醫的醫療大樓。所需經費六億元。在完全沒有經費的情況下,陳院長透過舉辦音樂會、畫展、演講、發行出版品、宣傳短片、認養「平安鳥」撲滿回捐等各種藝文活動募款,兩年後,募得二億五千萬元。有一天,一名企業家來到聖母醫院拜訪陳院長,企業家想捐那還短缺的二億五千萬,陳院長拒絕了,他說:「我寧可再多花一點時間,再努力一點,我若是能找到二萬五千人,一個人捐一萬,那也是二億五千萬元,但是會多二萬五千個人關心這個問題,其中的意義和效果不同。你給我二億五千萬,的確會解決聖母醫院的問題,可是沒有解決台灣的問題。」最後陳院長成功募到興建老人醫療大樓的經費,連蓋大樓所需的水泥也有人贊助,同時也讓更多人注意到台灣老人的問題。
推薦序 陳永興醫師與我 /李筱峰 推薦序 傲慢的食夢獸 /陳芳明 推薦序 讀傳記,閱真情 /賴其萬 推薦序 歡喜甘願做憨人 /許天賢 自序 人生六十新開始,為主作工不嫌遲 /陳永興 新版序 堅持到底──真愛永遠沒有看破的一天 / 陳永興 第1章 多采多姿的成長歲月 出生在糖廠 / 死都不入黨的父親 / 舉家遷高雄 美好的庄腳生活記憶 / 小學同學杜武青和沈國雄 / 軟心的孩子 舊書攤找魯迅 / 南一中遇神父 / 內心掙扎選高醫 史懷哲安靜我心 / 百達山地服務團 / 醫界報人吳基福 媒體朋友俞國基 / 郭楓和阿米巴詩社 / 熱愛鄉土黃春明 結識台大學運的朋友 / 校外的人際網絡 《大學雜誌》陳少廷 / 衝撞不自由的校園 / 慘遭退學的李筱峰 初次涉入政治與康寧祥 / 台灣盲人之光陳五福 第2章 無心插柳卻成蔭 —走入精神科及接辦《台灣文藝》 畢業後當兵入伍 / 臥虎藏龍北市療 / 訪查杜鵑窩 / 冥冥中有上帝風起雲湧八十年代 / 美麗島事件的衝擊 / 接辦《台灣文藝》 忘年之交柯旗化 / 設立「台杏」基金鼓勵台灣研究 「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會長廖述宗 陳文成基金會的成立與工作 第3章 柏克萊的衝擊與沉思 出國進修,訪日探台獨 / 留學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 出版《柏克萊沉思》/ 接受公共衛生的批判洗禮 與台灣同鄉的互動 / 彭明敏教授與《自由的滋味》 第4章 二二八事件的療癒 覺醒二二八 / 籌組「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 要平反先建立自信 / 台灣人的生死價值觀 / 公義和平運動 建立台灣第一座二二八紀念碑 / 險遭國民黨毒手 二二八平反的歷史意義 第5章 參政是理想的落實嗎? 獻身人權工作 / 走向參政推動總統直選 / 不拜票的監委候選人 花蓮拓荒參選 / 把選舉當作啟蒙運動 / 值得反省的台灣選舉 外來者和本地人 / 全心服務的專業立委 / 為地方爭取預算經費 全年無休專業服務 / 九座彈藥庫換九票 / 專業不敵選票 退出民進黨 / 唯一收穫是朋友 / 參選是痛苦難忘的記憶 第6章 改革之路絕非鮮花鋪成的 應邀出任衛生局長 / 整頓衛生局 / 積極培養人才 / 精簡組織 改革市立醫院 / 絕不向不法妥協 / 引來黑道殺手 台灣法治的悲哀 / 面對殺手的威脅 / 突破性的人事改革 改革比革命還艱難 第7章 回歸專業,醫院大改造 二○○三年 SARS防疫大作戰 / 有信心面對挑戰 SARS防疫實戰經驗的感想 / 父親病逝的啟示 / 重新反省醫療運作 醫療是「如果為了病人好」 / 改革聯合醫院 結合民間資源,改善設施 / 引進人才,提升醫療品質 回歸精神科本行 / 為病友團體募款 第8章 專業不敵選票考驗 — 台灣政治的困境 被提名不分區立委 / 體會司法制度的荒謬 司法人權與司法改革的重要 / 司法與上帝 / 為全民健保尋活路 提出醫療紓困基金的構想 / 與各部會辯論健保 專業不敵選票考驗 第 9章 神的差派到臨 —接任羅東聖母醫院 回北醫任教 / 決志受洗成為基督徒 神的差派到臨接任羅東聖母醫院院長 第10章 為上帝工作 為上帝工作,見證天主的愛 / 和聖母醫院同仁共勉 結語:人生六十才開始,為主工作不嫌遲 第11章 真愛永遠沒有看破的一天 (新版補記) 改善聖母醫院的營運 / 籌建親老醫療大樓 / 辦文化藝術活動募款 吳念真短片宣傳的威力 / 范瑋琪「平安鳥」的超級魅力 各界踴躍奉獻 / 獲醫療奉獻獎,傳承奉獻的精神 / 籌辦《民報》 四個主軸,讓台灣更美好 訪談後記 愛,驅動無懼的實踐/曾秋美 訪談後記 願信仰公義之愛普照台灣/黃一城
作者簡介 陳永興 台灣高雄市人,1950年生,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1968年進入高雄醫學院就讀,開始從事社會服務工作和爭取校園民主自由,是南台灣學運的推動者。1973年發起「百達山地服務團」,利用寒暑假為原住民弱勢族群從事服務工作。 曾任職於台北市立療養院與台北醫學院精神科、高雄市立聯合醫院院長、高雄市立凱旋醫院院長,同時任教於高雄醫學大學、慈濟大學、馬偕醫學院、台北醫學大學,主授醫學史與醫學人文課程;現任羅東聖母醫院院長。 1987年228事件四十週年時,為平反228冤屈、打破禁忌發起「二二八公義和平運動」,又長期關心支援政治犯、原住民、勞工、婦女、殘障弱勢權益等活動,而有「人權醫師」之稱。曾出任國大代表、立法委員、高雄市政府衛生局局長、國策顧問。 著有《天公疼憨人》、《山地服務在霧台》、《醫療、人權、社會》、《生命、醫學、愛》、《柏克萊沈思》、《診斷台灣》、《台灣之愛》、《拯救台灣人的心靈》、《台灣醫療發展史》、《醫學的愛》、《台灣醫療傳奇人物》、《台灣醫界人物誌》、《愛河沉思錄》、《醫者情懷》。 得獎紀錄 1984年 台美基金會社會服務獎 1997年 高雄醫學院傑出校友獎 1999年 賴和醫療服務獎 2002年 行政院「法制再造工程」銀斧獎 2004年 行政院「抗SARS南區總指揮」功勞獎 2006年 行政院「法制再造工程」銀斧獎 2013年 第二十三屆醫療奉獻獎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