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由於數位科技的發展,數位構築研究察覺到傳統建築構造已有劇烈改變,直到今日,我們迫切需要有系統的結合一些數位與古典元素及過程的新構築想法,以便繼續發展建築的數位理論(digital theory of architecture)。一些數位構築的重要現象,顯示了動態、資訊、演化和製造的特徵,在新構築的初期理論中,七個古典因子和四個數位因子,形成一個完整而彼此互動的結果。然而,在這建築的新時代中,本研究只是許多問題的一個出發點,而非提供解答,新的「數位」構築元素是如何得自於舊的「古典」元素?而舊的因子又是如何與新的因子互動?新因子是否與舊因子有所不同?或者此新因子只是稍稍覆蓋一層新的作法,內在思惟仍與舊因子相同?構築思考又是如何隨著時間而改變?
本書的另一個目的是要探討構築與設計過程的關係,設計過程主要包含了設計方法與設計思考。這讓我們想到,建築構築,經過古典、前數位到數位時代的推移,標準設計過程是如何改變?究竟我們能夠發展出甚麼新方法?由於人類認知系統是以知識、記憶、理解、視覺及空間媒介(visual-spatial media)、風格及創造性洞察(stylistic-creative insights)等單元從事思考,面對一個全新的環境,我們的思考是如何調適、融合與轉化? 作者簡介 劉育東
哈佛大學建築設計博士、麻省理工學院共同研究,亞洲大學副校長與講座教授、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創所教授。AleppoZONE設計團隊主持人、遠東國際數位建築設計獎(the Far East International Digital Architectural Design Award, The Feidad Award)國際評審委員會主席,著作包含《下代基因建築-大地建築的變與不變》(繁體版與簡體版)、《Distinguishing Digital Architecture》、《Next-Gene20國際建築博覽會》、《數位建築與東方實驗》、《Glocalization: New Taiwan Architecture 2000-2005》 (英文版與中文版)、《創意島嶼狂想曲—2050願景台灣》、《Demonstrating Digital Architecture》(英文版與中文版)、《大破大立—921校園建築獎》、《Diversifying Digital Architecture》(英文版與中文版)、 《Developing Digital Architecture》(英文版與中文版)、《Defining Digital Architecture》、《為數位建築下定義》、《數位建築的浮現》、 《城市的現實與想像—新竹市東門城廣場規劃與設計的推動過程》、《建築的涵意》以及《Restructuring Shapes: Design cognition and computation》等書。2007年受邀主持「下代基因」國際集體創作,由A+U雜誌發表為2008年6月全本專輯、並獲選2010年國家地理頻道(National Geographic) 「綻放真台灣」紀錄片,將以34種語言在165國播放。 林楚卿
交通大學建築博士,現任元智大學藝術創意與發展系助理教授、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AleppoZONE設計團隊首席設計師。研究專長為自由形體建築設計(free-form architectural design)、電腦輔助設計與製造(CAD/CAM fabrication)、數位設計媒材(digital design media)等領域,其研究成果曾發表於《Design Studies》國際學術期刊和《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er-Aided Architectural Design Research in Asia, CAADRIA》、《The Association of Computer Aided Design in Architecture, ACADIA》、《The Education and Research in Computer Aided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Europe, eCAADe》等國際學術研討會。
致謝 序 共創美麗數位新世紀 徐旭東 序 反構築:虛擬的詩性 William Mitchell
1. 緒論-浮現中的數位構築 構築與反構築(Tectonics vs. Antitectonics) 前數位、數位與後數位(Predigital, Digital and Postdigital ) 古典與數位(Classic vs. Digital) 古典構築思考(Classic Tectonic Thinking) 數位構築思考(Digital Tectonic Thinking) 新構築?(New Tectonics?)
2. 遠東數位獎及邀請作品 瞬間的自我 宙斯之盾─超表面 動態形體─BMW法蘭克福汽車展場 荷蘭後農業 起飛—慕尼黑機場第二航站大樓空間裝置 巴黎米蘭藝廊 迴圈.空間—2012奧林匹克運動會展示館 編碼、愛慾和工藝 Reebok上海旗艦店 多向度受壓結構 城市大廳 流體牆 繁花豔開—建築拓樸幾何 互動環境.分散計算.數位製造 新媒體學校—學校的型態生成 新竹數位藝術館 愛賓藝術與科技博物館 聖高倫藝術博物館 東京地鐵飯田橋站 場—邊界狀態 新賓士博物館 媒體─銀河系:愛賓辦公大樓 觀察者—家庭包 台中古根漢美術館 下代基因建築藝術館 台中大都會歌劇院 台灣大學社科院新館 水墨狂草 大連電子深圳總部 建築農場
3. 從古典構築到數位浮現 瞬間的自我 宙斯之盾─超表面 動態形體─BMW法蘭克福汽車展場 荷蘭後農業 起飛—慕尼黑機場第二航站大樓空間裝置 巴黎米蘭藝廊 迴圈.空間—2012奧林匹克運動會展示館 編碼、愛慾和工藝 Reebok上海旗艦店 多向度受壓結構 城市大廳 流體牆 繁花豔開—建築拓樸幾何 互動環境.分散計算.數位製造 新媒體學校—學校的型態生成
4. 數位構築思考 動態(Motion) 資訊(Information) 演化(Generation) 製造(Fabrication)
5. 邁向新構築 明日建築(Architecture of Tomorrow) 新構築(New Tectonics) 啟發設計創造力(Implications to Design Creativity)
參考書目 中英文索引 圖片版權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