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在思考人行善或作惡的緣由,卻往往百思不得其解,儘管其中有幾個顯而易見的理由,例如罪惡感、宗教導引,甚或是對於最終審判的恐懼,但為什麼有些人就算天塌了也難有什麼慈善作為,有些人看到遊民接近時卻會主動掏出錢來? 什麼樣的施予滿足了那些施予者的需求?那樣施予的需求又是從何而來的?其間有何法則呢?將近一千年以前,偉大的哲學家及醫師麥摩尼地斯(Maimonides),亦即希伯來人所知的藍邦 (Rambam),藉由沈思公正這個問題,從中領悟出「慈悲之階」(the Ladder of Giving,又名the Ladder of Charity)。 麥摩尼地斯的八級階梯(The Ladder of Giving / Charity)麥摩尼地斯的八級階梯是由頂端最高階段的施予開始寫起,一路寫下來,從理想到現實,各階段主題為「勉強」、「比例」、「懇求」、「羞愧」、「界限」、「腐敗」、「匿名」、「責任」;最低階是屬於吝嗇的施予者,頂點則屬於能幫助窮人自給自足的施予者。 第一階 勉強:吝嗇地施予。 Reluctance:To give begrudgingly. 第二階 比例:不是很適當地施予給窮人,但卻樂意這麼做。 Proportion:To give less to the poor than is proper, but to do so cheerfully. 第三階 懇求:窮人請求後才給他們錢。 Solicitation:To hand money to the poor after being asked. 第四階 羞愧:在窮人請求前就給他們錢,但是冒著讓接受者覺得羞愧的風險。 Shame:To hand money to the poor before being asked, but risk making the recipient feel shame. 第五階 界限:施予給你並不認識的人,但讓他們知道你的名字。 Boundaries:To give to someone you don’t know, but allow your name to be known. 第六階 腐敗:施予給你所認識的人,但是對方並不知道是誰給予他幫助。 Corruption:To give to someone you know, but who doesn’t know from whom he is receiving help. 第七階 匿名:施予給你不認識的人,而且匿名地施予。 Anonymity:To give to someone you don’t know, and to do so anonymously. 第八階 責任:在階梯的最頂端是自立更生的禮物。給予別人禮物或借貸,與他建立合夥關係,或是為他找到工作,這樣他就再也不需要乞討了。 Responsibility:At the top of the ladder is the gift of self-reliance. To hand someone a gift or a loan, or to enter into a partnership with him, or to find work for him, so that he will never have to be again. 這八級施予之階並不是一個擔保人們通往天堂的階梯,麥摩尼地斯也不期望他的八階段課程能回答所有的問題,他只是將他追尋公正的堅定信念,藉由這樣一個追求自我成長的探索歷程,引導人們瞭解善、慈悲及施予,並能具體實踐愛、分享與奉獻。 愛、分享與奉獻 作者茱莉.沙樂門在遭逢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後,透過麥摩尼地斯的慈悲之階,對於「Giving」(包含施予、奉獻、分享、幫助等意涵)的概念與定義重新省思,並引發讀者對於此一命題的再探討。她選擇以爬上階梯的方式,從最基本的施予出發,在施予的最佳典範結束,反映出追求自我成長的渴望。 儘管時代改變了,但是人們對於善的渴望仍然存在,相信人本公正的需求亦然。雖然私人慈善團體受限於公共政策而綁手綁腳,形形色色的誘惑威脅著淹沒個人的善念,但是我們仍然施予,想到施予,或是打算思考施予。 不論讀者用什麼方式看待這個階梯,它都提供了一個簡單的視覺象徵,讓你領略隨處皆可見施予之行。在本書八個章節中,每一章就是一級梯階。要施予多少?我們如何得知我們的施予是否獲得妥善運用?匿名施予是否比較妥當? 沿著階梯而上,《麥摩尼地斯˙8級階梯》一書能激勵所有讀者在這個階梯上找到自己的立足點,並開始向上爬,自在遨遊於施予的世界,幫助自己及周遭人們的生活變得更美好。 關於麥摩尼地斯 麥摩尼地斯於西元一一三五年誕生於西班牙,經歷流亡生活,最後於埃及定居,成為蘇丹的醫師及社群的領袖。他是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哲學的重要詮釋者,超越自己的創傷經驗,創作出許多充滿人性與希望的哲學作品,鼓勵人們發掘出自己更好的自我。他對於猶太律法的評註大量流傳於後世,對於現代詮釋古文本仍然非常重要。 【
作者簡介
】 茱莉.沙樂門 茱莉.沙樂門(Julie Salamon)畢業於塔夫斯大學(Tufts University)及紐約大學法學院(New York University Law School),曾任《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的記者與影評人,現為《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文化評論家。 沙樂門目前已出版《善意的謊言》(White Lies)、《魔鬼的糖果》(The Devil’s Candy)、《夢網》(The Net of Dreams)、《聖誕樹》(The Christmas Tree)(中文版又名《心中的阿樹》)及《迎風而立》(Facing the Wind)等五部作品,每部作品都獲得極高的評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