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亞洲海域的周邊孕育著幾個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藉諸大海的聯繫,千百年來,沿海的居民斷斷續續地進行著種種形式的交往。作者陳國棟的研究,在議題上側重於經濟與貿易;在時間軸上先以清代前期的十七、八世紀為重心,再往上、下延伸,涵蓋過往的一千年,嘗試在較長的時空架構下,尋找中國人參與海事活動的軌跡。
本書共收錄論文十五篇,內容依時間先後排序。有考證,有分析;在經濟、貿易之外,更擴及人員的互訪與文化的交流。針對舊的議題,如鄭和下西洋,作者提出新的看法,從追尋蘇木、胡椒與長頸鹿來探討船隊成行的動機;新開發的議題,如在討論中國與東南亞的文化交流中,指出中文常見的「公司」一詞,早在十七世紀以後就已成為馬來文的字根……等,於嚴肅的學術意義之外,別具一般性的趣味。其他文章則涉及中國與東南亞、歐洲地區的交往,特別著重在廣州與廈門的對外貿易所引發的種種問題,對中國在近代初期亞洲的海洋貿易網絡中所扮演的角色,有深入的探討。
增訂新版將原本收錄於初版的三篇英文文章全數改寫為中文,其他各篇則作了些微的訂正。
作者簡介
陳國棟
臺灣省臺北縣人。出生在一個名叫「灰窯子」的鄉下地方。畢業於臺大歷史系和美國耶魯大學。曾經在英國倫敦大學、劍橋大學與荷蘭萊登大學從事研究與教學,目前任職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要的研究領域為經濟史與海洋史,更愛惜臺灣的傳統。
【臺灣史與海洋史】系列書緣起導言:近代初期亞洲的海洋貿易網絡談熙寧十年注輦與三佛齊入貢中國事--關於地華伽囉(Deva Kulottunga)宋 、元史籍中的丹流眉與單馬令--以出口沉香到中國聞名的一個馬來半島城邦鄭和船隊下西洋的動機﹕蘇木、胡椒與長頸鹿從 四個馬來詞彙看中國與東南亞的互動--Abang,Kiwi,Kongsi 與Wangkang十七世紀日本的絲割符制度與中日間的生絲貿易雪爪留痕--十八世紀的訪歐華人清代前期(1644-1842)海洋貿易的形成鴉片戰爭以前清朝政府對進出口商品的管理1780-1800,中西貿易的關鍵年代1760-1833 年間中國茶葉出口的習慣作法論清代中葉廣東行商經營不善的原因舊中國貿易中的不確定性--廣東洋行福隆行的個案研究潘有度(潘啟官二世)﹕一位成功的洋行商人清代中葉廈門的海上貿易(1727-1833)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