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摘要 2 市長序 8 處長序 10 編輯序 12 自序三帖 16
第一章 緒論 19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9 一、「兩大報文學獎的設立」作為台灣新文學發展重大事件 19 二、台灣文壇與社會的脈動 21 三、兩大報文學獎與文壇生態——問題意識的歸結 24
第二節:研究方法與概念界定 27 一、研究方法 27 二、概念界定 29 (一)象徵資本與象徵性權力 29 (二)文壇生態(Literary Culture) 32
第三節:先行研究與文獻回顧 35 一、兩大報報業結構及其副刊研究 35 二、兩大報文學獎的現象觀察與研究論述 39
第四節:章節架構與內容安排 43
第二章 文學場域——兩大報副刊與文學集團 50
第一節:兩大報報業結構的殊相與共相 51 一、限證、寡佔、協商——「大」業生成三部曲 51 (一)《中國時報》——經濟新聞、自由派與余紀忠 54 (二)《聯合報》——犯罪新聞、正派與王惕吾 58 二、「自由」《中國》與「正派」《聯合》 60 (一)台灣與大陸——李煥與王昇的路線之爭 61 (二)同情與攻堅——由鄉土文學論戰看兩大報的文藝路線 64 三、異中求同∕統——兩大報的共相 69
第二節:兩大報副刊位置的資源與制約 71 一、〈人間副刊〉的文化論壇 73 二、〈聯合副刊〉的抒情傳統 76
第三節:文學集團與主流價值 80 一、反共、人性與美學——親黨國體制的價值論述 83 (一)三民主義文藝理論:親黨國文學集團 83 (二)慾望中國文化想像:三三文學集團 86 二、形式美學的確立——學院派文學集團 89 (一)西方文藝優位:外文系主導的新批評與創作實踐 90 (二)評論的新方法:與中文系的合流 92 三、從鄉土到本土——現實邊緣的文學集團 95 (一)五四精神的反帝傳承:中國視野的「鄉土」台灣 95 (二)日據時代的現實延續:台灣意識的「本土」論述 97 小結 100
第三章 文學創作——制度化價值認定下的主流文學思潮 101
第一節:小說潮——由小說看文學思潮 103 一、「鄉土」文學 103 二、在「惘惘的威脅」下——張愛玲現象的另一個思考 110 (一)權力建構的需要:反共與中國性 112 (二)切割現實以免於威脅:純美學的歸結 113 三、遺失、記憶與焦慮錯位——眷村文學的位移 118 四、「政治」小說——懷疑論調與後現代文體 120 小結 127
第二節:由敘事詩看對歷史的解釋 128 一、關懷現實的兩種思維 131 (一)對內為庶民發聲 131 (二)對外的中國本位主義:以文化中國支撐外交挫敗 132 二、錯雜的血脈——兩種歷史記憶的書寫 137 (一)在台灣的中國敘事 137 (二)台灣的殖民史敘事 139 三、推薦獎的所指——美學煙幕下的象徵秩序 142 (一)古典修辭與抒情傳統 142 (二)儒家精神與仁愛道統 145 (三)召喚母親與想望中國 149
第三節:報導文學 154 一、重估傳統.再造國族——現實背後的主導文化權力操作 154 (一)書寫現實台灣 154 (二)書寫金三角 160 二、走位∕味的文學——詮釋的位移 163 (一)入世中國:報導文學的內容轉向 165 (二)小說化的轉向:報導文學的形式之爭 167 小結 169
第四章 文學批評——審美判準的形成與演繹 170
第一節:詮釋權的交會——審美判準的形塑 172 一、新批評與比較文學——外文系統的現代文學批評 175 二、中外批評形式同構——修辭學與新批評的東西融合 179 三、主導意識內涵移動——從溫柔敦厚到商品文化 184 (一)溫柔敦厚的詩教傳統 184 (二)市場機制下的商品∕大眾文化 187
第二節:審美判準的衍義與延異 189 一、現實的轉化與推移 191 (一)從中華到馬華:由特殊性到集體性的創傷記憶 192 (二)從衝撞禁忌到回歸文學基本面 194 二、煉金文字、斷裂敘事——現代主義的創作實踐與演繹 199 三、經典的摹寫——中西文學大家的沿義 204 (一)張愛玲現象 204 (二)西方大師的形式美學 206
第三節:文壇生態的形構 210 一、理論之後——後現代消解後殖民的論述演繹與創作延異 210 二、中西共構——轉化的中國古典文學修辭與西方文學敘事 215 三、優質文學——以後現代主義為宗的台北文學 219
第五章 結論 224
參考書目 230 附錄一《中國時報》 242 (一)中時媒體集團 242 (二)《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歷任主編一覽表 244 附錄二《聯合報》 288 (一)聯合報系 288 (二)《聯合報》聯合副刊歷任主編一覽表 290 (三)聯合報文學獎歷年簡史 293 附錄三 訪談錄 328 (一)報社媒體:楊錦郁訪談錄 328
南台灣文學──台南市作家作品集叢書 3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