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购商品
书目分类
特别推荐
在中國現代史上,陶希聖是一位政學雙棲的風雲人物。
自國民革命、北大教授、創辦著名「食貨學派」至「七七事變」,陶希聖投身中國現實政治,即捲入那個時代隱微複雜的權力漩渦,踏上一條亦沉亦浮的荊棘之路。長期以來,囿於意識形態所規定的認識要求以及?述模式的影響,對陶希聖其人其事的詮釋和解讀,一直未能給予全面、客觀,乃至中肯的評價,從而影響了日後人們對在大革命潮流中「從政學人」的認知態度。
本書作者在挖掘大量第一手史料的同時,採用實證主義的研究方法,即注重歷史事實的本原,以「求真求是」的理性分析,以及生動的?事方式,來重新認識、評說這位重要的歷史人物,重現那一段非常豐富而又錯綜複雜的人物活動和歷史場景。
本書通過探討陶希聖的種種「心路歷程」和社會活動,不僅透視出亂世潛流下的書生參政之局限性何在,以及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知識與權力」在現實中互為衝突、消解的兩難處境,也透視出這一時段中國的思想和政治領域異常活躍、黨內黨際黨政鬥爭內外糾纏的複雜歷史場景。
這是一本對被長期忽略而又影響重大的歷史人物的探索性研究著作。
作者簡介
李楊
中山大學83屆歷史系畢業,獲歷史學學士學位。曾任《開放時代》學術雜誌常務副主編,現為廣州市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副研究員。目前還擔任廣州市黃埔軍校研究基地課題組負責人、香港中文大學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名譽副研究員、廣東省《康有為梁啟超研究會》副秘書長、廣東省人文學會理事。已發表〈嶺南文化的特徵及其作用〉、〈五0年代的院系調整和社會變遷〉、〈建國後第一次知識份子思想改造運動〉、〈張申府與黃埔軍校〉等十幾篇論文,與人合作出版《嶺南文化》專著等。
范泓
畢業於南京大學中文系,供職於某新聞單位。在《老照片》、《書屋》、《隨筆》、《傳記文學》(臺灣)、《溫故》、《社會科學論壇》、《粵海風》、《大學人文》、《中國圖書評論》等報刊發表文章40餘萬字,並先後出版《風雨前行——雷震的一生》(廣西師大出版社,2004年)、《與李敖打官司》(江蘇文藝出版社,2005年)、《隔代的聲音——歷史勁流中的知識人》(廣西師大出版社,2007年)、《黨內覺醒者——李昌在中國改革年代》(香港明報出版社,2008年)、《民主的銅像——雷震先生傳》(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等。
序 陶恆生(美國)
上編:亦學亦政的陶希聖
第一章書生論政而猶是書生——真實的陶希聖一、從五四到五卅:思想開啟與震盪二、「武漢大風暴」前後三、七年教授生涯:創立「食貨學派」四、棄學從政,捲入政治權力漩渦
第二章《獨立評論》中陶希聖一、贊成胡適無為政治主張二、與胡適民主政治主張之異同三、鼎力相助《獨立評論》
第三章公竟渡河的悲劇——陶希聖從政之痛一、新舊學聯的政治衝突二、被蔣介石看中並利用三、在認知上更接近「改組派」四、關鍵時刻政治上「走失」五、「參政而不知政」
中 編:國民革命與抗戰時期的陶希聖
第一章希望與幻滅:1927年的陶希聖一、在中國革命的洪流中,我只是一個點滴二、捲入武漢風暴之內三、左不至共產主義,右不至國家主義四、農民運動過火?五、農民並沒有起來六、翻騰風浪之際,希望在何處?
第二章向左、向右:陶希聖加入中共? 一、1924年陶希聖有無入黨可能?二、沈雁冰介紹陶希聖入黨?三、另一種可能?四、陶希聖是左派同情者
第三章陶希聖與《中國之命運》的歷史與解讀一、「陶希聖代書《中國之命運》」說法不準確二、蔣介石推出這本書的動機是什麼?三、「是為第三次反共高潮作輿論準備和宣戰書」是如何提出的?四、毛澤東第一次組織的對國民黨理論宣傳大論戰五、筆戰演變成意識形態之爭六、國共兩黨爭論《中國之命運》的背後
下編:陶希聖與陳獨秀、胡適交往的另一種記錄
第一章與陳獨秀的交往一、因緣際會,同一條戰線二、國難當前,再次同一條戰線三、陶希聖抱不平的「陳獨秀事件」四、陶、陳的「黨爭政爭」見解之異同五、陶希聖印象中的陳獨秀「最後見解」
第二章陶希聖眼中的胡適一、五四之後,學術界引領潮流的人物是胡適二、「在國難中間,我與胡先生是站在一起的」三、「翁詠霓不能做行政院長」
附編:蔣介石日記中的「高陶事件」名門之媛陶琴薰驪珠之死 陶希聖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李 楊范 泓
客服公告
热门活动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