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楔子 姚仁祿 敬序 自序
01第一章中西建築分道揚鑣 西方文明所產生的東地中海地區,與中國文明所由生的黃河上游地區,都是雨量適中,林木繁茂、適於居住的地方,可是對於建築的創立,最重要的是地質的構成。地中海東部沿海是石材的山嶺所構成,而黃河上游則基本上是黃土堆積而成,因此在建築上就產生了基本的差異。我們可以想像生活在這兩種不同地景中的人類,為了經營自己的生活空間,會有怎樣的差異?
02第二章 壯麗的帝國建築 東方的秦漢帝國是建立在帝王的強力征服之上的。當秦始皇征服眾國時,他想到的只是權力統治全國。所以在成功之後,他所展現的就是帝王的無上權力。西方帝國的統治者是以希臘的城邦文化為基礎的。在地中海文化中,城邦的領袖是在市民的擁戴下建立起來的。他們的神是有人性的,而市民的精神生活是以藝術來娛神。因此過著團體的、以美的追求為中心的共同生活。
03第三章 宗教建築形式的開拓 佛教在精神上是出世的,進入社會,助人為善,與世無爭,高僧的修為如行雲流水。但基督教在成為國教前,教徒們宣揚教義已充滿了鬥志,成為國教後,僧侶的體系與政府的統治體系相結合,是權力的表現。這兩種不同的宗教精神,呈現在建築的功能上,形成強烈的對比。
04第四章 黑暗時代與唐宋帝國 在政權分散的時代,宗教的力量就會上升。羅馬產生了一個宗教領袖,教皇,漸漸可以干預俗世事物。這種權力與俗世沒有兩樣,在教皇之下,各地都有主教,掌理地方的教務,教會的力量成為民間精神與物質的雙重支柱。這時候,俗世的文化徹底消失,基督徒自虔信的修道者,與東方的出家眾一樣,建立起出世的文化。
05第五章 近代來臨前的東西方世界 在歐洲,中世紀的末期是基督教文明的最盛期。這是民族國家建立的階段。…… 擺脫了教會的控制,自由的心靈在宗教信仰上表現了更大的力量。在過去,教堂是修道院的專屬建築。如今市鎮有了自主的權力與財力,就希望擁有自己的教堂。市鎮人民的宗教熱潮形成一股建造教堂的風氣,各地互相比賽建築技術的精巧與空間之宏偉,因此在短短時間之內,歐洲各地的大教堂如雨後春筍般遍地萌發。
06第六章 近世文明的曙光 在歐洲,人文主義的風氣吹散了沉迷的宗教信仰,建立人文世界的同時,中國進入專制帝權高漲的明代。在宋代,雖然也是專制體制,帝王對文人有一定的尊重,他們自己通常也喜愛藝文,所以文人與政府保持一定的互相尊重關係。到了元代,為了鞏固統治,才有對文人的疏離,使文人對政府的統治力量,產生失望與冷淡的態度。
07第七章 王權鞏固後的世界 中國易服之後,專制王朝穩固,讀書人再度以較正常的態度參與科舉,回到政府服務,但在文化的本質上沒有什麼改變。……西方的文明已邁出第一步,其效果也在此時經由耶穌會教士傳來中國,甚至感動了清朝的皇帝,卻因難為保守的士大夫階級所接受,未能受到正面的影響。不知不覺間,就在西方船堅砲利的壓迫下,成為可憐的落後國家了。
08第八章 現代世界的來臨 歷史家羅斯金感覺到建築的社會性,回到古典不是辦法,利用機器也不是辦法,要找到建築的真實,結合美學與社會因素。……羅斯金的觀念為摩里斯所推動實現,被稱為工藝運動(Art & Craft Movement),且自建築推廣到生活設計的層面,一時影響甚廣。但是,在思想上很成熟的理論,用來抵抗時代的潮流,反對機械的介入與生產的原則,長遠地說是不可能成功的。這一點,要等待現代建築運動的來臨了。
09第九章 鄉愁的後現代 在現代建築中,本來就有地域風格的一支,只是地域主義是按照各地的地理條件,在氣候、地質、風俗等獨特性的考慮下所做成的理性判斷。而後現代的地方性則以各地傳統的造型為基礎,因兒時記憶而做成感性的決定。雖然類同復古,卻不是為復古或國族象徵,而是為滿足感情上的需要。
10第十章 當代與未來 中國大陸自上世紀八○年代改革開放以來,全力吸收西方的當代建築,恰逢數位時代開臨,他們又擁抱西方的名師,因此雖無法產生自己的創造風格,卻移植了不少西方的作品,在整體表現上遠遠超過台灣。台灣在經濟與科技的發展上,在上世紀末突飛猛進並不落後;但是在運用高科技到生活上卻顯然有相當落差,尤其是在建築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