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入選美國國家書卷獎。
以X戰警系列著名的好萊塢大導演布萊恩.辛格,2008年在執導《行動代號:華爾奇麗雅》時,開始大量地閱讀有關「第三帝國」的各種資料:「我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讀夏伊勒的《第三帝國興亡史》,這是一本很棒的書,它深度地剖析了希特勒、戈林、希姆萊等人的人格與陰謀。在我拍這部電影之前,我不僅要去了解那些想要刺殺希特勒的人,也要去探究為什麼希特勒能夠出現在世界舞臺。
一開始,只有德國人低估他。後來全世界的人也都低估他。這是個非常可怕的錯誤;德國人馬上就發現了,接著全世界的人也會發現。
一九一八年十一月十日,一名受傷躺在醫院的奧地利陸軍下士,聽到德皇退位、國家戰敗的消息,悲傷與憤慨隨即充滿他的內心;他痛苦不堪,心中滋長仇恨。
於是,他看清自己的使命,他決定要投身政治,他要恢復日耳曼民族的光榮。
三十歲的他沒有任何才華,當兵前,也只是一個在維也納街頭晃蕩多年的廢業青年。後來他在酒館裡找到他的革命同志:屠夫、 鎖匠、男同志、酒鬼詩人、平庸學者、色情文學寫手。
他們第一次革命失敗了。 這位前奧地利下士在獄中寫了一本書叫《我的奮鬥》。 所有人都把那本書當成笑話。
1954年,德國率先走出經濟大蕭條 1939年,德軍入侵波蘭; 1940年,德軍拿下荷蘭、丹麥、挪威、法國。
雖然這個帝國只有短短十二年的光陰,而希特勒也只有短暫的五十六歲生命,但這個前奧地利下也許是屬於亞歷山大、凱撒、拿破崙這一傳統的大冒險家兼征服者中最後的一個,第三帝國也許是走上以前法國、羅馬帝國、馬其頓所走過的道路的帝國中最後的一個。
作者簡介
威廉.夏伊勒(1904-1993)
出生於芝加哥,寇伊大學畢業後,原先只想在歐洲短暫休假,沒想到一待就是十五年,由此身歷歐洲史上最動蕩的時代,也親見第三帝國的興起與覆亡。
1925年,他成為《芝加哥論壇報》駐歐特派員,開始了他駐外記者的生涯。
1937年,在著名媒體人愛德華.蒙洛(Edward Murrow)的引介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聘請他擔任駐柏林播音員,為世界各地的人傳達德國現況;
他的播報聲是許多美國人戰時的回憶。
他首創與歐洲各地記者「電話連線」,即時報導當地現況,這是廣播新聞史上的創舉,也是現代新聞播報的基本形式。
戰後 ,他與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失和,無法再擔任新聞工作,於是閉門撰書。他的資料來自美國軍方繳獲的納粹文件(包括高層的日記),加上他個人在柏林的親身所見:
他看著希特勒從落迫政客變成「帝國元首」,在納粹還是小政黨時,他出席其各式各樣的集會;他跟著德軍一起進入巴黎,在德國官方宣布前,美國人透過廣播就得知法國不戰而降了。
《第三帝國興亡史》耗費五年半才寫完,於一九六○年出版,當年即成為暢銷書,成為報導納粹德國的權威著作,夏伊勒也因此水漲船高。其他著作尚有《柏林日記》、《甘地與我》(Gandhi: A Memoir)、《柏林現場》(This is Berlin)。
譯者簡介
董樂山(1924-1999)
一名熱情、梗直、充滿理想的左派文人。
1946年,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英國文學系。
1950年,擔任新華社參編部翻譯。
1957年,因為主張職業自由,與錢鍾書等人一起被劃為右派,被降級去當地方英文教師。
在新華社整理資料時,他發現《第三帝國興亡史》原著,一時驚為天人,隨即組織翻譯工作。這本書在1963年出版,雖然不得具名譯者,但仍產生極大轟動,一時奇貨可居,連董樂山自己家裡留的一套都被借走。
文革後,這部巨著得以正式出版,以董樂山為首的譯者群才得以面世。對於文革後浩劫餘生的人們來說,第三帝國的極權統治,似乎也是他們似曾相識的經歷。董樂山作為翻譯家的名聲由此確立,他的譯作也成為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食糧。
董樂山樂在翻譯,日以繼夜。除了《第三帝國興亡史》之外,他的譯作還有美國記者斯諾的《西行漫記》、歐威爾的《一九八四》,亞瑟.柯斯勒揭露史達林恐怖統治的小說《正午的黑暗》。從一名熱情左派青年到對政治、世局失望的抑鬱文人,這些譯作不僅是他人生的寫照,也是對這充滿戰爭、烏托邦理想破敗的二十世紀的反省。其身後尚有《董樂山文集》(2001)。 |